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的互动、电影化小说之戏剧性叙事和立体审间义体以及跨文体写作对文学崇高性的解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影对美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冲击以及由此在作家身上产牛的心灵羁绊。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体是文学翻译评估,尤其是文体内涵丰富的小说翻译评估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小说语言的文体意义有两种文体表征形式,一为显性文体表征,以英语小说语言为典型;二为隐性文体表征,以汉语小说语言为典型。当评估从“显”到“隐”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而当评估从“隐”到“显”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译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前者重在考察原文显性文体表征在译文中的忠实传递,而后者重视译文直接面对原文文体意义而作的创造性再现。当前学界在评估小说翻译时,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方法,对隐性文体的考察还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4.
诗化小说当中渗透了诗歌的审美元素,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除了西方的影响,更有其传统渊源。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有:淡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内在心灵世界;以意象、意境、氛围的营造为审美构成的中心;跳跃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一方面,诗歌有其与小说异质的规定性,诗歌和小说不宜混同;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文学体裁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具体的诗歌和小说作品的文体形态特征不是固定划一的。  相似文献   

5.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人小说观念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人小说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而要正确认识汉人小说观念,则应从分析《汉志》入手.《汉志》著录诸子百家是从“时君世主”统治需要出发,其价值判断也是从政教着眼,“小说家”自不例外.“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有丰富内涵.据出土秦汉简文,稗官是县乡低级小官,亦为秩级较低小官之通称,其职掌多为辅助性的.据《汉志》如淳注,稗官有称说“闾巷风俗”之责,乃周代“士传言”制度之延续;“稗”音“排”及“偶语为稗”说,揭示了“稗官”之“街谈巷语”与偶语、排语、俳语、诽语等的语义联系,实指与朝政得失相关的“连偶俗语”.《汉志》对小说家的定义正是根据其所著录的作者和作品实际加以归纳而得出的.不是先有了小说家称谓才称其作品为小说,而是先有了小说称谓才称其作者为小说家.因此,仅仅将“小说”理解为学术价值判断显然不够,它其实隐含有文体意味.汉人的小说家定义和《汉志》著录的小说文本规范影响了后世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序》的文体性质,古人和今人存在很大分歧。古人认为《新序》是子书,而现今不少学者却把它视为小说。其实,《新序》亦子亦史亦小说,又非子非史非小说,是子史散文向小说过渡的中间形态。《新序》以历史故事为主,且杂有多种文体,把它定位为具有小说因子的故事体散文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文体与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这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和诗人哲学家尼采,则以他们的卓越写作实践进一步提示我们,不仅要在文体与意义之间进行思考,而且要特别关注此二者所存在的"重合"与交融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进入"文体即意义"——这一看似极端而又深具内涵的特殊情形。主要以长篇小说名世的穆齐尔为什么对"随笔体"格外情有独钟?哲学家尼采又为何不愿仅以论文体进行惯常的哲学写作,而要刻意进行林林总总的文体实验?这两位富于对照性的杰出作者,不遗余力地试图突破既有文体的规定性,究竟有何思想动因和目的?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不仅可以为打通文学与思想史研究寻找一个有意义的新入口,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层面重建诗与哲学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广义化,扩大化致使它失去了文体特质的规定性,本文将小品文放在与随笔、杂文这两种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探讨小品散文文体的特性;即认为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世说新语》的文体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它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应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导致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是古今对小说的概念有不同的认知,以及《世说》本身所具有的非单一性的文体特征。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和现代小说所具备的要素来分别说明《世说》的文体,归纳出它不具备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明确它应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小说在语言上实现了浅白化,在文体上取消了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的程式和大量引录诗词曲赋的惯例,在对人物进行绘形时摒弃了古代白话小说代代袭用的套语典故、陈词滥调,转而运用平实、逼真、细致、准确的笔墨。这些努力在客观上使得新小说的文体比以前更为纯净,从而使其更接近了现代小说体制。以吴趼人为代表的新小说家在纯洁小说的文体方面,为中国小说艺术的现代化作出了一项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徐訏小说打破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扩大了文体的张力,真正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互融,互利互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訏小说的文体渗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但继承了“五四”以来已有的文体渗透传统和经验,而且将文体渗透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成功的文体渗透经验,必将成为后世小说发展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家们大都注重语言符号的操作性,因而构成了小说语言广阔的文体背景。其一,通过对叙事语言以“简练的契合”、“复杂的重复”等方式形成小说叙事基调;其二,营构富有特色的字、词、句;其三,语言构置对语境的确立也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的尊体与破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文学性的、非文学性的和两可性的三大类。文学类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辞赋、赠序、杂记、哀祭、楹联等非文学类文体包括诏令、奏议、公牍、祈祷等应用文体,两可性文体指书启、序跋、论说、箴铭、颂赞、传状、碑志等类。从文学、非文学角度划分文体类别是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的。任何非文学文体都含有不少文学名篇,任何文学类文体也非篇篇都是文学作品。实际上任何文体都是两可的,都可能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决定其是否属于文学,是作品本身,而不是文体。正体与变体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而破体则是为求变求新而有意为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应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词典”名之的词典体小说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这一新形式蕴涵着小说家独特的美学追求,即假借词典文体的共时文本结构改变或弱化小说的历时叙事传统,在历时叙事文体中尝试共时叙事之可能,进而建构了具有实践性和生产性价值的“可写文本”,为阅读选择和文本重写提供了充分自由。这一别样的小说文体样式假借词典文体作为语词汇集和知识载体的客观真实性,消解了传统小说虚构和想象的先验规定,创制了“零距离真实”的错觉,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确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词典;小说;文体;形式;叙事  相似文献   

17.
自由间接引语作为表达人物话语的语言形式之一 ,具有其特殊的文体功能。而通过自由间接引语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活动 ,亦有其独特的文体效果。托马斯·哈代作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家 ,虽多用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 ,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却大量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文章通过对哈代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分析 ,对其文体效果加以评述 ,揭示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小说作为一种后起的文体,它首先应被理解为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体式,即“世界感”,然后才是我们通常所说作为叙事的小说文体。前者之于后者是先在的,这是小说的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小说”一开始就是作为与正统文体之世界感相对立的文体而出现的,并受到正统文体意识的排斥或“拉拢”。而小说的幻想性叙事遵循自己的行动逻辑,它要表达的各种观念也在其自身的叙事框架中逻辑性地生成。  相似文献   

19.
以《豆棚闲话》散文化与思辨化的非文体化特色为个案分析对象,以同时期及前后其他拟话本为依托和比照,指出明末清初拟话本中的非文体化现象,进而探讨这种非文体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最终失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备众体”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念新的审美意识。冰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理论家和小说理论家 ,她的小说文体理想主要体现于创作之中。诗化 ,散文化 ,作者在作品中的角色化 ,构成冰心小说“文备众体”的鲜明特征。既认同传统又立足超越是冰心的文学追求 ,其小说的“文备众体” ,包蕴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