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同时也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财主底儿女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财主底儿女们》中《红楼梦》的影子,并同中求异揭示路翎对其继承、发展,从而赋予文本新质。  相似文献   

2.
《财主底儿女们》所呈现的精神样态为"舞蹈着的心灵",这既表现为作品人物"前进"中的奋力突进、旷野中的挣扎、沉重的温柔所带来的滞缓与迟疑,又表现为年轻的作者呈舞蹈之姿的稚拙叙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阅读较困难但内涵又丰富的一部作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其实也透露出一种以往研究者所未注意到的重要思想,即明显的反“左”主题,这一主题集中体现在作品主人公蒋纯祖针对作品中所反映时代的现象以及周围“左”倾思想人物的对立中,这一新的主题提高了该部作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叛逆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组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出生于封建家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具有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在时代的感召下,最终冲出封建家庭,走入社会,成为旧家族的逆子、新时代的开创者.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个时期的叛逆者共性之中又有个性,本文选取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代表作品《伤逝》、《家》、《财主底儿女们》中描写的叛逆者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此类形象出现的原因,三个时期形象的差异与原因,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此类形象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身作为表现对象的文本非常少见,而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则是一个典型。作为表现对象的冲突纠缠在亲人、爱人、同伴、朋友之间。作家在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人与人相互注视,冲突是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路翎对人与人本质关系的思考正与西方存在主义相通。  相似文献   

6.
从所多玛城到圣母之峰──论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祝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沥血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①是这位天才艺术家一生的丰富总结和生动的墓志铭。在这部巨著中,陀思妥也夫斯基以其特有的激情形象地阐发了“善”必胜“恶”的信念、博爱驯顺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7.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巨制之一,对其研究的历程充满着坎坷。作品于四十年代出版后得到了胡风等人的一致赞评,而五十年代后政治语境的畸形强化,使得对其研究进入停滞甚至歪曲,七十年代末以来,文化语境走向自由与开放,人们开始了对这部作品的重新打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还有诸多研究领域尚待开拓,诸多研究潜质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8.
路翎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作家,对人之存在的追问贯穿于他的创作中。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哲学的视野中,路翎对存在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悟孤独、审视"沉沦"与追求自由。无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家最终都指向了对人之存在状态、价值与意义的关怀。路翎创作中的存在关怀,表现着文学的灵魂深度与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照下创造出来的精神搏斗之作。这种精神搏斗的方式,是对“原始强力”主题的开掘。路翎通过“原始强力”来展现人物对生命困境的反抗,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心理分析、语言陌生化等创作实验来表现“原始强力”,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正> 长子(或长子替代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家庭文学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形象,譬如《家》中的觉新,《四世同堂》中的瑞室,《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蔚祖,《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前夕》中的黄静宜.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的长子形象,基本构成了一个长子形象系列.他们在作品中都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其思想性格内涵以及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乃至应对表现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特点.他们以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提到<财主底儿女们>在情节上对<战争与和平>的模仿现象,但具体情形如何,语焉不详.从家族文化角度比较这两部小说,其"同中之异"表现在:一、女人的舞台:沙龙贵族之家与后花园贵族之家;二、罪恶的妖女形象:堕落与异化;三、抢亲事件:拯救与伤害.路翎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仿效,最终化为对中国家族故事的深度表现,路翎的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为指导,分析《我弥留之际》的异化主题,通过解读主要人物艾迪、安斯、达尔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见出,本德仑一家在护送艾迪遗体到杰佛逊镇埋葬的历程中,在经历洪水与火灾的考验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性本身是如何被扭曲和异化的,并由此见出夫妻背叛、兄弟反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病态家庭关系,艾迪的报复性、安斯的自私性和达尔的疯狂性,以及《我弥留之际》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是师承鲁迅的。如果把《祝福》与《饥饿的郭素娥》、《阿Q正传》与《财主的儿女们》、《伤逝》与《破灭》等作品进行一番细致的比较,就发现其中有一种相似的精神内涵:知识者自我灵魂的痛苦求索和对国人灵魂的无情解剖。如果说鲁迅对国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从反对封建思想意识的角度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劣根性——虚  相似文献   

14.
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一九二六年写道:《秘史》中出现的名称多已不为人们所知”。但是,近时经学者们研究探索,《秘史》中的地名多已解决。经过研究,《秘史》里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历史地名已经考出。若想查清我们蒙古地区的古今地名,究其移名之因,考其名不传世之由,既可从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探求,也可查阅古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你"、"你们"、"尔"、"汝"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凸显出了"你、你们"一花独放的局面;《儿女英雄传》中代词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原来单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基本演化成双音节代词;《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你、你们"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已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力作《解剖课》中广泛使用嘲讽艺术手法。在《解剖课》中,罗斯借祖克曼之口不仅讽他而且自嘲。这种罗斯式的嘲讽渗透着黑色幽默,体现了个体性格与社会中的悖论,在该悖论阈限之下,个体与社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如小说标题"解剖课"所暗示,罗斯式嘲讽意在解剖自身与社会,希冀人们关注个体性格与整体社会的病态,并予以积极疗救。同时,罗斯通过嘲讽式写作来纾解作为一名作家的痛苦与愤懑。  相似文献   

17.
论《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写了兄弟33组共83人,其数量之众令人注目。兄弟组合的命名已成为一种富有文化意味的褒贬人物的手段;兄弟间的性格往往构成互比映衬关系;兄弟组合形象的塑造兼有一种勾联前后人物、故事的结构功能,同时还寄寓了吴敬梓对兄弟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坚定的信仰者,虽然有其信仰困惑的因素,其宗教信仰立场渗透于他的创作中,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作为"一切都可以"原则的提倡者表达了自己的虚无主义立场,而其对话者阿辽沙则以其爱理念成为伊凡思想的解毒剂,试图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的解析透视伊凡的虚无主义思想,从而彰显陀氏上帝观及其信仰核心.  相似文献   

19.
伊凡·伐佐夫(1850—1921)是保加利亚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者和民族诗人。他为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和遭受异族压迫的祖国的命运与人民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76年,伐佐夫在罗马尼亚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军旗与琵琶》。在其中《琵琶新调》一诗里,伐佐夫对革命的失败表示了深切的哀痛,认为在敌人的铁蹄下如果沉醉于  相似文献   

20.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主人公对精神之父的寻找同时也印证了整个社会对“父亲”的需要。而“父亲”在更广泛意义上是指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外在社会关系和传统道德标准的约束。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小家庭这个窗口窥视了整个俄罗斯大社会的风景,从德米特里最终的被救赎到伊凡的道德皈依再到阿廖沙对宗教的笃信,我们看到了几兄弟在“寻父”的道上走着不同的路程,却都达到了同一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