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少年》2023,(6):16-17
<正>聪明的多多熊:我一直都想买一个新的平板电脑,妈妈让爸爸给我买,还说一千多的不够好,要买就买三四千的,可爸爸又拿不出来这么多钱,我该怎么办?Gin当能力配不上欲望时怎么办?要么降低欲望,要么提高能力。身为小学生的我们还没有赚钱的能力,一切消费只能由父母承担,还是要注意量力而行,不给他们增添额外经济负担为好。你可以这样说服妈妈:自己想要的新平板电脑不是越贵才越好,  相似文献   

2.
让宝宝尽情地咬,千万别阻拦1岁以前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品尝品尝",很多大人觉得这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呵斥"不可以吃,脏"。其实,12个月以前,宝宝手的触觉不灵敏,舌头却很敏感,因此,他们感知  相似文献   

3.
直面死亡,更让我渴望生命;极端表达,只能说明我极其渴望活得精彩。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既然要活着,那就开开心心地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有什么疑议吗?是啊,都没到非死不可的份儿上,我们还能抱怨什么。所谓生活,生下来,活下去,仅此而已。——刘伟  相似文献   

4.
1我与你从来都不曾见过面。但我从生下来,就像个嗅觉灵敏的小狗。我的床上,有你四体横陈过的印记。我想着你在这张床上,曾经像我一样赖着不肯起来,你是个男孩,所以会常常招来爸爸的责骂,但也会有偏心的妈妈,为你遮挡一切呵斥与痛打。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06,(3):63-63
和女友感情不和.我想婚后背着她再找一个情人,可以吗?不喜欢与父母接触,我是不是有病?被同事们当成陪酒小姐.我该怎么办?老公有肝炎.他隐瞒了我.我要和他离婚吗?  相似文献   

6.
蜜柚问问     
《可乐》2012,(4):57-57
觉得我的父母越来越不关心我了,做什么都说“忙”。而且爸爸从来没有开过我的家长会。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就是父母了。但是在作为你父母的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身份,成年人。这个身份会让他们面临很多社会、工作的复杂问题,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作为孩子,你首先要理解自己的父母,谅解他们,相信他们对你说“忙”并不是一种敷衍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生活中,有的子女会过分在意父母到底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他们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会把父母的喜、怒、哀、乐扛在自己身上。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这种感觉叫作"愧疚"。如果今天父母不快乐了,我会觉得愧疚,所以我要让他们快乐;如果今天父母过得不好,我会觉得愧疚,所以我一定要让他们过得  相似文献   

8.
我特别喜欢《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英国青年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告,独自去航海冒险,被大浪卷到荒岛上后,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5)
乡下的小妹打电话来,说父母又吵架了,让我抽空回家一趟,劝劝父母。在我的印象里,父母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很少红过脸,是乡邻们羡慕的好夫妻。记得他们第一次吵架是在几年前,父亲要承包村里的几十亩地种棉花,母亲心疼父亲,说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不像从前,何况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不用再这样吃苦拼命。父亲不听,于是吵了起来,最后互不搭理,任凭小妹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小妹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连夜赶回家,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一场"战争"才终于平息。此后,父母之间的"战争"日趋频繁,十天半月就会拌一次嘴,而导火索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来也怪,每次争吵,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我一回去,三言两语,老两口就会和好如初。  相似文献   

10.
刘毅  非姚 《社区》2008,(24):22-23
7月,充满阳光和欢笑的多彩暑假来I临了,在小朋友们为此欢欣鼓舞的时候,很多家长却眉头紧锁。“又放假了,我们要上班,爷爷奶奶又不在身边,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实在不放心,每天去学英语就又不是假期了。可是,把他送到哪里去呢?”一到假期,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假期安排发愁。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又能得到充分休息的假期,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的确,放假了,小朋友们要被“托管”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意义     
一个杯子,一块石头,一些沙子,一些水,这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他们的结构,他们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就会告诉我,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如果你是哲学家,也许你又会告诉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这就是人生。  相似文献   

12.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13.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14.
颜之推 《社区》2013,(26):14-14
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能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懂得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谈话;怎样不怕劳苦,为父母弄到香甜软嫩的食品;使他们看了之后感到畏惧惭愧,起而效法古人。  相似文献   

15.
娱乐广场     
●幽默笑话与买鞋有一个人坐车进城去买鞋,他把两手向前伸得很直。大家都很奇怪,要他把手放下来,以免碰撞了坐在前面的人。这个人说:“不行啊,我这双手无论如何要举到城里。”“为什么?”大家都不明白。“我进城买双鞋,我这两手之间的距离便是我的鞋子的长度。要是把手放下来,忘了长度,进城后怎么能买到合适的鞋呢?。”不治之症有几位农民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世上什么病最难治?甲说:这不用问?癌症最难治。乙说:不是吧,听说现在流行的艾滋病最难治。丙说:我说脑溢血病最难治。死人可快啦。丁说:你们都说得不对,最难治的是…  相似文献   

16.
名家谈做人     
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这世界上的某地,其监狱有如宾馆,狱中的食物稍不新鲜囚犯们也要抗议,文章作者(以及我这读者)于是不解:那么惩罚何以体现?我们被告知:此地的人都是看重自由的,剥夺自由已是最严厉的惩罚。又被告知:不可虐待囚徒,否则会使他们仇视社会。这事令我感动良久,这样的事出于何国何地无需计较,它必是出于严明的法律,惟对热爱自由、  相似文献   

17.
乳名(散文)     
在生我养我的那个山村,每个孩子都有乳名。乳名既土又俗,大狗、二虎、三毛、小牛……只要喊起来顺口,父母随便指派一个,便成了孩子的代号。据说,名儿越“贱”,孩子就越能躲避灾难。于是,我的父老乡亲个个都在幼时被烙上一个很土气的乳名,那一串串的虎儿狗儿牛儿便一代一代地流传开来……我因出生于腊月,父母和乡亲们便给了我一个亦雅亦俗的名儿:冬娃。冬娃这名字伴我在故乡的田边生长,伴我在村办小学读书习字,也让我永远记住我降生于那个寒冷而饥饿的冬天。小时候,老少爷们只知我叫冬娃,没有几个能叫得出我的学名。15岁时到30多里外的县城读…  相似文献   

18.
蔡源霞 《百姓生活》2010,(10):25-25
我从小独立,收拾家务样样在行,功课也从没让父母操过心。长大后,我更是不愿意给父母添任何麻烦。到大学报到时,父母想送我到那个陌生的城市,被我毫不客气地拒绝:“我自己能行!”恋爱时,母亲想给我出出主意,被我漠然挡开:“我自己会选择的。”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一颗纯真但又敏感的心灵。他们渴望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可、接纳,渴望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的关爱与赞美。他们愿意遵照世界对他们的要求,很努力地去做一个好孩子。可要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却不那么简单,努力也会失败,有欢笑,也会有伤心、委屈……这就是黄蓓佳的长篇小说《我要做个好孩子》所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二十岁那年,我被挤下了高考的独木桥,所有的梦想和荣耀在一夜间灰飞烟灭。我的生活也仿佛一下子沉入了海底,周围的一切使我不能呼吸。我选择了逃离,丝毫不留恋地逃离了那个生养我二十载的村庄,独自来到县城的一家工厂打工。我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他们看:我要让我的父母在村里老少爷儿们面前重新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