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向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
阐释了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对"可行能力"和"贫困"的理解,从可行能力的视角论述了如何全面地看待中国城镇的贫困问题,指出了以收入的视角看待城镇贫困的四点不足: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贫困家庭将收入转化为功能性活动、转化为享受良好生活的不同的能力;会出现"信息的扭曲";忽略了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不足。最后,联系森的相关观点,阐述了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贫困者获得实质自由:中国富人应该慷慨捐赠;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低保金"以外的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和政策;让贫困者参与到与社会救助有关政策的制定当中去。 相似文献
2.
阿玛蒂亚·森作为当代著名的一位有良心的经济学家,提倡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伦理发展观。以此为视域,他主张从实质自由的视角看待贫困,并提出以可行能力方法基础上的综合性评值为标准来界定贫困。在他看来,贫困不只是收入低下,其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他对贫困的新界定对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贫困、贫富不均、不公正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杨雅厦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21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的风险正在迅速形成。从可行能力的分析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农村社会风险,可以发现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的可行能力匮乏,即改变自己状况和应对农村社会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健康生存能力匮乏、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匮乏和农民社会参与能力匮乏三个方面。在导致农民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中,有个人先天禀赋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政策因素。这种政策因素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为此,要实现对中国农村社会风险的良性治理,核心在于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来加强农民的可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而考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对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研究必须放在社会转型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群体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特征,对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正确认知是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和对融入目标性的关注.为了更加明晰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需求及其融入方向,制定一份尽量全面体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需要的可行能力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统一,构建了包括健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能力在内的可行能力清单.并从自身、社会支持、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行能力匮乏的原因及其可行能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9.
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平等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路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之一.阿玛蒂亚·森在批判以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等人为代表的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以及以理查德·阿内逊为代表的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进路的基础上,以人际相异性为起点,建构了可行能力的平等理论,以试图超越平等的资源主义和福利主义分析路径.但是,阿玛蒂亚·森的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太具开放性,其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发展的五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当前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发展呈现出数量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群体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大、结构复杂化、年轻化、女性化等趋势。只有掌握当前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发展的趋势,才能寻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救助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3.
阿马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视角阐发的新的平等--"可行能力平等",既是对经济学和道德-政治哲学领域狭隘平等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平等问题的深层反思.在其"可行能力平等"中,森从人类固有的多样性出发,将评价平等的"焦点变量"从有限的收入、效用或"基本善"的领域扩充到更宽广、更包容的可行能力领域,并将平等与自由有机联系起来,勾勒了一种全面,实质和积极的平等概念.在社会实践中,森的这一独到的平等理念,无疑将为人们把握和解决现实的平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从生活贫困到能力贫困的判断,扶贫工作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能力指向,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方向。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贫困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并从能力视角,对典型区域农村贫困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能力缺乏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聚焦于能力建设。在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贫困家庭和人口的社会认知、风险防范、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信息利用、社会参与和要素流动等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汲取历史经验、变革生存方式、扩大对外交流、引入外部要素、优化政府介入。 相似文献
15.
G.A.科恩曾对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给予极大肯定,他认为,森倡导的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商品及效用转到个人状况上,是对平等问题之当代反思的一大革命式飞跃。同时,科恩又认为可行能力不足以描述个人状况,应以“midfare”代替之。如果从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的概念、可行能力与个人福利的关系、自由的多层面、可行能力的优缺点四个维度对可行能力进行再审视会发现:科恩提出的midfare概念与森提出的功能性活动概念相对应,而不与可行能力概念相对应;不仅是功能性活动,可行能力也与个人福利密切相关;可行能力并不是一个完全主动性的、具有竞技特征的概念,他人的选择、公众的行动、公共政策的影响等都会使人们的可行能力得到增强或削弱;midfare不具备可行能力的优势,也无法弥补可行能力所具有的不足。因此,科恩提出的应以midfare代替可行能力的意见,源于他对可行能力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1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
妇女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人群,也是反贫困的重要力量。从可行能力视角来看,农村妇女贫困的根源是可行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反贫困政策需要以提升妇女可行能力为目标,构建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在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面更有效地瞄准贫困妇女,改变妇女的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8.
大型工程非自愿移民的贫困特征分析——基于能力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自愿移民的贫困问题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对大型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工程的移民进行分析发现,工程移民的贫困大多表现为原生性、能力性和介入性的特征。其中能力性贫困和介入性贫困是移民贫困有别于普通农村贫困的特殊之处,由于外力的介入即政府强制的非自愿搬迁使得移民的物质资本积累能力、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社会资本积累能力以及就业和经济发展能力受损,原有的能力禀赋对缓解贫困失去了显著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原居民,移民更为脆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20.
信息基础是理解和判断各种价值理论和实际政策的焦点.可行能力视角以一个人实现了的功能性活动作为评价的信息基础,这种个人可行能力的视角既顾及了功利主义对人类福利的兴趣,又考虑了自由至上主义对选择过程和行动自由的关切.现阶段,中国正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其恰恰涉及的是人们的功能性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可行能力方法”来理解基本公共服务,把评价性焦点聚集于人们实际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应聚集于人们在基本公共服务的组合上有没有做选择的自由,以体现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