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一句之后,颜师古有一个注: 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汉仪注》:‘诸吏: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魏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 这一段注文,引应劭的话解释“侍中”,据晋灼引《汉仪注》解释“诸吏”,又说明“散骑、中常侍”的  相似文献   

2.
“庆历新政”前的谏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进谏纳谏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封建政权机构中并无谏官之设,《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虽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议大夫”的记载,然而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八年,铜陵市文物部门征得“都省”铜镜一件,圆形,小纽桥孔,背无纹饰,有铭“都省铜坊官匠人孙福”九个阳文。“都省”北朝北齐时期始设。“尚书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隋书·百官志》)降之唐代,“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及兵、刑、工右三部。”(《历代职官表》)尚书都省是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总办公处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承、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称为都省,总办公处称为都堂。其中,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等政令。“都省铜坊”,当是工部所辖的作坊;“官”字正好说明“铜坊”官府经营的性质;“匠人孙福”,是表示此镜的制作人及身份。这大概是便利检查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书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三○年秋,我进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当研究生。第二学年秋季开学,我选读了顾颉刚先生所讲授的“尚书研究”一课。顾先生在讲义中讲到《尚书·尧典》篇时,认为其写作时代应在西汉武帝以后,一条重要的论据是:《尧典》里说虞舜时“肇十有二州”,而先秦著作称述上古州制,只有九分制,没有十二分制的。到汉武帝时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都以某州为名,自此始有十二州,所以《尧典》的十二州应是袭自汉武帝时的制度。为了让同学了解汉代的制度,当时还印发给班上同学每人一部《汉书·地理志》,作为《尚书研究讲义》的附录。我读了这一段讲义之后,又把《汉书·地理志》翻阅了一遍,觉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6.
西汉王国官制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乃“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二等是指王、侯。刘邦在除去异姓王之后,大封宗室子弟为同姓王。王国大者可以“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王国的“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王国百官仿自汉的中央官制可想而知。王国虽然设置了不少和汉相同的官职,但《汉书·百官公卿表》仅举其一二,如说“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等等而已。至于其他官职,《汉书》很少提及,只说:“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班固可能认为王国官制是汉官的一个缩影,所以就没必要再一一重复了。在纪传中提到的王国官名也不少,清周寿昌所辑散见于《汉书》中的王官达五十一种。这比见于《百官公卿表》者自然多出好几倍,但仍只占王官的一小部分。从晚清以来,地下出土的古物很多,特别象印章、封泥或器物铭刻中,保存的王国官名  相似文献   

7.
乐府古辞《雁门太守行》,首载于沈约《宋书·乐志》。其中有句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目前几个通行的标点本标成“少行宦,学通五经论。”释词是:“行宦,犹游宦。”这样的标点和注释是错误的。“宦学”是一个词,不可分割。《礼记·曲礼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史游《急就篇》:“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班固《汉书·游侠传》:“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  相似文献   

8.
甲,谭其骧与顾颉刚书颉刚师: 先生《尚书研究讲义》中所列之十三部,非西汉之十三部(不但非武帝时之制,亦且非平帝时之制),兹已证实。(一) 西汉司隶校尉部不在十三部之列。十三部刺史之初置,在元封五年(《武帝纪》《百官公卿表》),而司隶校尉之初置则在其后之十七年——征和四年(《百官公卿表》)。是知十三部云者,其中并无司隶校尉一部也。(二) 西汉有朔方刺史一部。《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虽未明言十三部之名为何,但以文意推之,则朔方亦一部也。且朔方为一部,故可曰“朔方之州”;若朔方但为一郡,则州郡为截然不同之物,断不能作如是云也。此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时代,蚩尤曾是与炎帝和黄帝共时的著名人氏。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远远低于炎、黄二帝,概而言之,是贬抑多于臧褒。例如:《尚书·吕刑》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大戴礼记·用兵》云:“蚩尤,庶人之贪者也……昏欲而无厌者也。”汉代著名的史家司马迁也指责“蚩尤最为暴”,“与其大夫作乱百姓”。更有甚者,《汉书·古今人物表》干脆将蚩尤划入了“下下愚人”之列。类似的谪辞,也每每见诸汉以后的一些古文献中,兹不一一赘举。要之,在有关史前史的记载中,蚩尤往往被定性为贪利忘义,戮民无道的“作乱”之辈。  相似文献   

10.
(一) 《索引》(指《汉书人名索引》,下同)第156页,“解光”名下有51/2368一条,显误。查《汉书》卷51《路温舒传》中,有《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一句;廷尉光谓谁?《索引》承袭张晏旧注,认定是“解光”。然考史书,此说有错。《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钜鹿太守淮阳朱寿少乐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  相似文献   

11.
一、“六书”的分职与伪素辨“六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书”之说提出较早,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成文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详释于许慎《说文解字·序》,至今两千多年,可谓流长源远,历史悠久。“六书”之说,见文虽早,然内容为何,未见名列。《汉书·艺文志》虽列“六书”各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但未明其各自意义。所以,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其分别详细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卷上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相似文献   

12.
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官职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国和丞相两个官职。相国和丞相虽然官名不同,但实际上职掌相同,都是处于宰辅地位。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官职论述甚多,认识颇不一致:在设置的国别问题上,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认为,“相国、丞相皆秦官”,似乎仅为秦国所独有;在初置的时间问题上,杜佑的《通典》认为“始皇始置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使职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典型意义,后世多有因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以及六部为中心,统领全国大政,九寺五监,分理群司庶务,秘书、殿中、内侍三者,则辅治文教、内务诸事,条分缕析,各有所司。然而,也正是唐代,君主直接命使普遍盛行,至玄宗时,几乎到了无事不设使的地步,从国家大政决策、财政经济管理、监察考课官吏,到对外礼仪以及一时一事造作,乃至瓜果蔬菜的栽种,都遣专使负责。部分使职逐渐成为长期化、固定化的职事官,自成系统,以致部司机构变为闲曹,而宦官充任的内诸司使更是成为南衙之外的又一庞大的行政班子。杜佑在《通典·职官序》中指出,唐“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将使职放在重要的地位。而中唐以后的政治格局,基本上是以使职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特殊的现象,在《通典》、《新唐书·百官志》以及《旧唐书·职官志》中,大多语焉不详,所提到的也只不过有四十米种使职名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15.
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一书中说春秋时期楚之令尹孙叔敖为安徽寿县人。这是误判。《吕氏春秋·异宝》、《荀子·非相》均说孙叔敖“期思之鄙人”。历代史学家对此并无异议,应当是可信的。问题是期思在哪里。西汉初《淮南子·人间训》就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的记载。雩娄,汉置县,东晋时废。雩娄在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期思在河南省固始县西北,今属淮滨县辖的期思集,系古蒋国区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有期思县”,颜师古在期思县下  相似文献   

16.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献中“尚书”的表达仅两处。一处在传世文献《墨子·明鬼下》中,此处的“尚书”并非经书名,也非讹误,而是《夏书》的修饰语;“尚”是表尊崇的程度副词,反映了墨子对大禹以及《夏书》的极度推崇。另一处在出土文献帛书《要》中,此处的“尚书”也并非经书名,而是指所有“上古的典籍”;“尚”是表时间语词,为了突出《周易》的特殊地位。因此,“尚书”在先秦文献中均与经书名《尚书》无关。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三省六部,其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就是由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演变而来,但已与秦汉时尚书、中书和侍中大不相同。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洪迈的话说:“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洪迈只说到中书、尚书,而侍中也是秦汉时的官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刊载了我写的《“凌云志”一解》,对毛主席的光辉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久有凌云志”一句的解释,提出了我的看法。这里,对于我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凌云”一词,原意为高举超出尘世。如《汉书·杨雄传》:“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因此,“凌云”一词后来多用于表示人的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等等。如《后汉书·冯衍传》:“不求苟  相似文献   

20.
秦汉乡官里吏考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官里吏,为民表率,助成风化,在地方基层统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乡官里吏的职责及选任与管理的基本情况略作考述。一、乡官及其职掌关于秦汉乡官的设置,《汉书·百官公卿表》曰:“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后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