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粮食单产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收敛分析有助于预测粮食生产潜能。对1980年至2012年全国30个省区市稻谷、玉米、小麦三种主粮单产数据的收敛分析发现,传统收敛β收敛与σ收敛的分析结果相互冲突,并且与现实不符。而俱乐部收敛分析发现,稻谷单产全国范围内趋于收敛;玉米单产同样在全国范围内收敛;但小麦单产则不存在总体收敛趋势,而是收敛于三个不同的俱乐部。进一步以“俱乐部”内最高单产为参照测算三种主粮历年的生产潜能,预测结果显示,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种主粮在2012年的潜在总产量为6.6万亿吨,仍比实际产量高26%;初步估计,未来10—20年之内,三种主粮的增产潜能会保持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的集中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用作物产量与县(小区)之间的关系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更大区域中各产业集中度。通过对1991~2000年山西省小麦等16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产业集中度及其变化的研究,小麦、大豆等8种作物集中度增加,布局趋于集中,玉米、高粱等8种农作物集中度减小,布局更加分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需要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培育16种作物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陕西省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保证一定数量耕地面积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趋势分析及结构分析法对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粮食生产的特征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增长;尽管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结构基本稳定,但各农作物之间的绝对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对产量增长贡献最大。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可以明确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作物单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调整3个层面构建促进粮食增产的分析框架对2003—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过去十年间,粮食单产的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贡献率在逐年下降;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增加,2006年后超过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成为首要的贡献因素,这主要源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鉴于耕地面积约束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如果今后依然按照河南省粮食"十连增"期间的增长模式,则粮食增产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单产提升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分地区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总产量增加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而豫西、豫北地区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5.
白玉吨高粱是从德国引进的粮饲兼用作物新品种,有四大特点:(1)产量高,一般每667平方米产籽粒700-1000千克,青绿叶、茎秆5000千克,比普通高粱品种增产2-3倍。(2)营养丰富,据测定: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的1.5-2倍,并富含粗脂肪、维生素和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均单产”和“产量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中国粮食作物生产风险区域以省为单位进行划分,并通过对粮食生产近70年所面临风险的回顾,归纳出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自然灾害的三个显著性特征:一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随机性、区域性、连片性特点;二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变动趋势日益减弱;三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波动性与变异程度日益减小。通过更加细化的数据分析,对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区域化识别以及粮食政策的“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六省1099个农户地块层面调查数据,使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Translog)两种生产函数估计,研究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和水稻)单产和农户利润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随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加速,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玉米、小麦和水稻的经营规模与作物单产和利润均呈现倒"U"型关系,表明实现规模经营后的生产经营方式需切实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为避免盲目追求过大经营规模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大田农作物生产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控制适度规模经营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三大主粮单产水平的时空演进与地区收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1978—2015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时空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检验了全国产区省份、主产区省份和非主产区省份三大主粮单产的收敛情况。研究表明:全国三大主粮单产均在波动变化中显著提升,且主产区省份三大主粮单产基本都持续高于非主产区省份;全国产区省份和非主产区省份三大主粮单产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单产绝对差距持续缩小,初期单产较低省份的单产提升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单产的提升速度也越快;主产区省份三大主粮单产收敛趋势则不具有普遍性,小麦单产绝对差距未明显缩小,稻谷单产提升速度也无明显差异;与主产区省份相比,非主产区省份三大主粮单产收敛趋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1996年以来,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稻谷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逐步实现脱钩,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变为强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而小麦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最不理想;1996年以来,在不同稻谷品种中,中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向稳定的弱脱钩,而早籼稻、晚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状态还需进一步检验,粳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2016~2018年间,不管是稻谷还是小麦抑或是玉米,在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主产省份表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而有些主产省份却表现出强负脱钩的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特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水稻的灰水足迹总量相对最高,灰水足迹总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区域,表明这些地区对生态修复水量的需求较大;我国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强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水足迹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空间正相关特征,其中相比于西北和华北地区,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水足迹强度,意味着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