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东方论坛》2004,(4):25-27
汉代以来,学界对<论语·公冶长>第21章中宁武子之"愚"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佯愚论"和"真愚论"两大类.正确理解此"愚"字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关键.综观<论语>中,孔子六次以"愚"论人的事例,"愚"有三层内涵:一是不知权变之真愚;二是权诈;三是权变.宁武子之"愚"属第三种.孔子对宁武子之"愚"的赞美,体现了孔子的经权观,这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情史>海洋叙事中值得分析和研究的是<焦土妇人>和<海王三>以及与这两篇小说具有内在一致性联系的<鬼国母>和<猩猩>.它们都属于海洋小说中的"岛人繁殖叙事",从这类叙事中,依稀可见古代"海上女儿国抢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先秦文献篇题多为"无义之题",但<诗经>的篇题不同,其近200篇篇题是对诗句的缩略或诗意的提取,为"有义之题",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能够进行意义分析,被人们当作一个个音义结合的固定单位在口头和书面中相沿习用,它们的形成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学规则和文化心理规约,可以说<诗经>篇题的形成是汉语缩略构词的早期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5.
先秦没有"史"的文体概念,"论"的文体概念最早见于<庄子>,故先秦的著述家基本是"史"、"论"不分.有人将<尚书>、<国语>视之为"史",将诸子散文视之为"论",其实诸子散文和<尚书>、<国语>不仅同本同源.同是政坛言说的产物,而且在功能和文体的形式方面都没有太大区别.<尚书>、<国语>主要记言,"史"中有"叙".诸子散文从<尚书>、<国语>发展而来,仍然保留了<尚书>、<国语>所记政坛君臣言说"对话式说理"的方式,虽以"论"为主,却有众多的叙事因素,存在一个显形或隐形的叙事框架.可谓"论"中有"叙".诸子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在文体上有着相同的内在特质.故先秦将记载晏子话语的典籍称之为<晏子春秋>,将吕不韦门人撰写的完全以论说文结集的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造成诸子说理散文对记言体历史散文体式继承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诸子说理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为同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8.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9.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第三篇是"杂文篇",主要论述鲁迅杂文与<野草>等作品的特色.第四篇是"教育篇",主要论述鲁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篇是"评价篇",是对研究鲁迅的一些专著进行的评述.第六篇是"悲剧艺术篇",这组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研究>全文复印,是李彪教授研究鲁迅的重要突破.最后是"附录篇",一是收入评论家对李彪教授和<鲁迅悲剧艺术论稿>的介绍与评价;二是将李彪教授已发表的研究鲁迅及其它的成果收存目录.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虽没有对<大乘起信论>论战发表过看法,但实际上受到了冲击.论战后,他的佛教信仰不变,但此后的佛学论著极少,正式研究佛学思想的论著只有两年后的一篇对原始佛教的研究,似乎表明他想从源头理清佛教思想.在这篇论著及其他涉及佛学的书信和演说中,他已不再将<起信论>的"真心说"作为评判其他教理的依据.不再轻言"真常心"了.他将佛教思想概括为"无我",此举解决了论战可能造成的佛教信仰危机;同时他又提倡积极意志,用于宗教修证或道德修养.但"无我"又如何能建立行动主体和道德主体,他无法从佛学中得到答案,于是转到儒学,从阳明心学中建立道德主体.因此在论战后,他并非真的放弃或否定了"真常心",而是对佛学采取了学术立场和修证立场的二分法.在学术上严谨地区分各宗理论;而在宗教修证和道德修养中,他仍坚持.真常心".实际上,在佛学中也可以建立道德主体.戒体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统治者习惯用刑律来规范与佛道教有关的一些问题.<唐律疏议>的<名例律>、<户婚律>、<贼盗律>等篇有涉及僧道的一些特殊规定,如确定僧、道的称呼和地位,严禁僧、道威胁朝堂的稳定,惩治擅自充任僧、道的行为.惩办诬告僧道的行为,打击僧道行奸的行为,惩罚盗毁佛道教神像等行为.这充分反映了唐朝立法"一准乎礼",缺乏宗教神圣立法而流于传统俗世立法,立法规整而违者以身试法,对僧、道的规定有过泛过宽趋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原"一词,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主要有两种训释方式,一种沿用传统观点,释为"原野"、"内地"或"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一种以裘锡圭先生为代表的观点,主张释为"战场".本文通过对孙子生活时代相关文献的搜集论证,认为,"战场"这一义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一篇寓意隽永、短小精悍的散文。刘士聪的译文精妙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韵味说",丰富了翻译美学思想。文章依照刘士聪对散文韵味的三分法,分别从声音和节奏、意境和氛围以及个性化语言三方面分析译文韵味的再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5.
明代梅鷟<尚书谱>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阎若璩称此书"殊武断也.然当创辟弋获时,亦足惊作伪者之魄."其"武断"之处表现在:断定孔壁<古文尚书>十六篇为孔安国伪造;断定东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皇甫谧伪造;否定<百篇之目>,断定<尚书>全经七十七篇;臆造"刘向<别录>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创获"主要表现在:考辨<尚书序>(大序)之伪;考证郑冲未见<古文尚书>;考辨晋人<武成>篇之伪,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典籍中,尤其是大乘佛教典籍中,<大乘起信论>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的论著,它与中国的佛学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历来存在诸多分歧,相左的意见和言论大量存在,至今未有定论.本文暂不述及这一问题,只对<大乘起信论>的文本中缩包含的佛教理论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古代拆字术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大,而且进入小说艺术,成为塑造人物、构造情节的辅助手段.<金瓶梅>曾写西门庆被改称"贾庆",除了情节上的需要之外,应是作者以"贾"谐音"假",寄寓西门庆即"贾(假)庆",为人生虚假之福的象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其称名"贾"府,固然有与"甄"府相对,以谐成"假"、"真"对立之意,但其最初的动机,应是从<金瓶梅>改西门庆为"贾庆"的启发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红楼梦>之家为"贾府",实有谐音指其为"假福"的用心,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8.
<斐多>一篇充满了生与死的冲突,充满了拯救者与被拯救者角色的互换,求生者与求死者(虽不及<克力同>篇般直白,却暗含了最后时刻的争取)的暗中较劲,当属本篇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本文旨在讨论该篇所牵涉到的几个"药方"--药方当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但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那里,则是救治灵魂的药方.  相似文献   

19.
沈善宝《名媛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20.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