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理论研究、遗迹考察和战况分析,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长江上,而是发生在汉水上;且赤壁古战场的位置应在湖北汉川赤壁(今汉川市赤壁街)、乌林(今汉川市垌冢镇)一带。  相似文献   

2.
赤壁古战场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本文认为,战役的整个过程,包括赤壁遭遇战、乌林追逐战和华容道逃窜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战场纵深三百余里.展开遭遇战的赤壁,即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虽已湮没,应为其正名.沿江追逐战至乌林结束,其对岸的今赤壁市赤壁山,虽非初战赤壁,但也是整个赤壁古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逃窜的华容道,横贯于今江汉平原的中部.黄州赤鼻山,与"赤壁之战"的赤壁当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今人多以蒲圻石头关为“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通过大量史料与实地考查,当年鏖兵的古战场应在江北黄州。蒲圻石头关山色不赤,且《水经》不载,所谓“赤壁”系后人附会;它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南岸)、与洪湖乌林的地理方位,均与历史记载不合。而黄州赤壁不仅为历代文人作为赤壁战址来吟咏,其地理地貌也与史志有关三国大战的记载相符。汉人桑钦《水经》中有黄州“赤鼻山”的记载,“赤壁”当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释,《清一统志》转引的胡(土圭)的《赤壁考》,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注释等等,都认为古战场在今蒲圻赤壁.但吴应寿同志的文章,却认为“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见《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史料,概述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电影《赤壁》,肯定其为观众提供视觉大餐的成绩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努力;对其在理解历史的高度、人物性格把握、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若干缺陷,则予以实事求是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点认为,曹操在赤壁失利,自华容道退走,即是赤壁之战的结束。这种观点,在时间上、地域上,都大大缩小了赤壁之战的范围,必须重新研讨。第一,从时间看,所谓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发动的以争夺荆州为目的的一场战役。它的含义,就应包括曹、孙、刘三家初步瓜分荆州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研究,它明显地可以分为南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平定北方后,用荀或策:“今华夏巳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邺城出兵,主力屯集南阳——新野一线,伺机抢夺荆州。第二阶段,同年九月,曹操抓住刘表病卒的有利时机,闯入荆州,迫刘琮投降,又将轻骑急追刘备,抢占江陵,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荆襄突袭的战  相似文献   

7.
东坡赤壁     
那场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早已随着不尽的江流,流逝得久远久远的了…… 而今这江汉之间,相传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竟有五处之多:黄州赤壁、武昌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蒲圻赤壁,究竟哪一个是当年大战的赤壁呢?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然而,“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湖北黄州赤壁因地处吴头楚尾的鄂东,又因宋代文人苏东坡谪居此地,吟诗作赋,留下千古不朽的词赋而得名“东坡赤壁”,独秀于五赤壁之首,赢得众多游客。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作者对公元370年前秦—前燕潞川之战古战场所作之野外考察报告,含就早期有关历史文献的简要裒辑,就战争双方成败得失的基本论证,就当年古战场位置所在及其地理范围的现场勘察结果  相似文献   

9.
沙苑古战场是构成广袤辽阔、气势磅礴的关中古战场的重要区域。探清沙苑古战场的成因,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关中古战场的内涵不无裨益。沙苑地处关中古战场的前沿地带,重要的交通位置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沙苑古战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同志提出了“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的见解。其主要理由有二:第一,“赤壁遭遇战”(赤壁初战)与乌林火攻是两次战役,应当区别开来;第二,整个战役的“名称是不科学的,容易引起误会。”其结论是说:“科学的应是孙吴时候的人曾经说过的乌林之战。”我认为第一个理由是很有道理的,对于那种“把赤壁遭遇战当作整个战役”的错误,是个中肯的批评。其余的,还需再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辞赋史与绘画史上,由苏轼创作的前、后《赤壁赋》占驻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大量的辞赋文本与图像文本的拟效作品,而且是历史图绘赋文作品数之最。“赤壁”作为赋与图的“母题”,其摹仿作品的图像与语象又呈现出相异与相同,这决定于读赋与读图有着不同的视角,因为图像对语象再现的共同点在物象的展示,其不同又在于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差异,其中作者的选择与需要,自然成为艺术史的一个聚焦点。从绘画史来看,这标志了文人画与山水画的成熟,从辞赋史来看,又表现出文人赋由写物到写意的变迁,其间的趋同性,正是“赤壁”赋图凸显的意义所在,而通过赋作与画作对“赤壁”情境的追摹与创造,又可于中探寻赋与图的异同及其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赤壁赋》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拟从《赤壁赋》与老庄、禅宗等的关系的角度,探讨其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樯橹”一词都被误刊成“强虏”。本文从此词本意、读者偏视、苏轼对曹操的态度、赤壁之战本事等层面来论证“强虏”当作“樯橹”,并交待“强虏”之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不辱使命,经过多方周旋,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集中体现了他非凡的外交、论辩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对我们现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史二题     
《左传》离城所指,旧有舒鸠城与钟离城二说,前说有论而后说无考。由吴楚战争因由、战术安排及钟离城处离山之旁知,离城即钟离城可以无疑。楚所灭之杞在何地,学术界众说纷纭,陈伟先生提出在泗水下游一带,当今安徽泗县城关,最为可取,作者作了一些补充证明。  相似文献   

16.
“武林秘籍”在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皆受瞩目,是武侠小说常见模式之一。“武林秘籍”模式导因于“武”,从“武林盟主”、“武林至尊”的区别中,可以发现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最关键的因素。“武林秘籍”的设计具有高超性、隐秘性、神异性、灵妙性、正宗性、道德性的特点,对小说的情节设计及推展具有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础设施对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的现状,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以来,清朝统治者在封禁政策和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下,在柳条边和鸭绿江之间保留了大量的森林地带。保留森林区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隔离鸭绿江两岸的居民往来以维持一个中朝间的缓冲区,展现清朝"柔远之仁"。然而,19世纪末,东北成为了全球势力交锋和竞争的场所。在沙俄的压力和国内饥荒的困扰下,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鼓励移民,并开放鸭绿江森林用于商业伐木。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应对国内的马尔萨斯陷阱,将朝鲜半岛和清朝的东北视作扩张目标。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其在东北亚的地位,也为其对鸭绿江森林的军事控制和资源管理铺平了道路。随着1908年中日鸭绿江采木公司的成立,日本在中朝边境的林业发展中发挥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以日俄战争前后鸭绿江右岸森林为例,着重考察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森林消长与边疆形态的关联,试从森林的视角重审东北边疆近代化的过程,讨论有关森林的商业、交涉与冲突如何内化为劳资纠纷,并重塑边疆森林秩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