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后,中原汉人产生了排斥胡人的社会风潮,粟特人用改变姓氏、郡望等方法极力抹掉自己的胡人特征,出现了"汉化"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之路为吐蕃所阻,众多入华粟特人转而以摩尼教徒的身份进入回鹘汗国,并籍草原丝绸之路开展东西方贸易,开始了"回鹘化"的进程.9世纪中叶及11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及甘州回鹘的"汉化"过程中,也裹杂了众多"回鹘化"了的粟特人.而对于最终融于维吾尔族的粟特人而言,"回鹘化"也是其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4.
唐与突厥的频繁接触和剧烈冲突,促成了突厥的大规模内迁。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过程在唐代民族融合中具有典型的意义。相比于政治、军事等领域深刻的烙印,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领域的表现要黯然得多。然而钩稽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可以一定程度上厘清这一群体对于汉文学的接受过程、代表性文学家族以及整体的文学水平等情况。尤其是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哥舒翰、浑惟明等人的诗歌作品,有力证明了唐代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内迁突厥及其后裔的诗歌作品在敦煌流传,不仅证明了突厥汉文学的成就,也显示了敦煌民族文学的活力。唐代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进程以及他们的汉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古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形态,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神圣与世俗在西方宗教研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但是神圣的表征与生活中的实在紧密相关,神圣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神圣与世俗的区分仅出自人类对其的最初体验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其杂糅性进一步加深。因此,神圣与世俗并不总是从一而终地存在于一个主体或一个群体中,也不是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是根据人这一主体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杨志娟 《西北民族研究》2012,(1):148-157,207
蒙元时期,回回人屡次策划或参与蒙古宫廷的斗争和政变,给蒙元政治带来重大影响,这与一些蒙古统治者支持推行回回法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回回法的兴废,回回商人也因此或沉或浮.  相似文献   

7.
冼周 《民族论坛》2012,(16):110-112
何光岳先生的遗作《炎黄源流史》以读音相近之故,论述俚人源于炎黄时期的方雷氏,其论证方法有误。关于俚人的名号"俚",何先生认为是源于方雷氏之"雷",这种观点与图腾的涵义不符,但我们不可否认俚人的文化有很深的雷崇拜的烙印。俚人铜鼓上的蛙饰不应看作是青蛙图腾,而是雷崇拜的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8.
王景迁 《中国藏学》2007,(2):121-125
孕育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的东西方两大著名史诗——《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她们所蕴含丰富的人本主义传统与思想更是如此。两部史诗中的人本主义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人本主义的内在结构及表征、对以“人类”为本的人本主义的不同表述、人本主义与善及正义三者之间的张力、神人同形同性与人本主义的表达。通过对两部史诗中的人本主义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东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对话,而且有利于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传统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同世界上的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事项都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种民族文化事项产生之后到底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族文化事项传承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如果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者自身的愿望,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唐禄赞萨逻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禄赞萨逻墓志墓主人的姓氏、籍贯、亲属,以及投唐的时间等信息,皆与禄东赞家族的信息相吻合,但此人与史书记载的其家族圣历二年投唐事件无涉。考察墓志可知,吐蕃论氏家族的投唐事件至迟在武周垂拱初年就已有发生,而史书缺载。另据此墓志,《元和姓纂》尚遗漏早年投唐的论氏家族成员论钦陵子禄赞萨逻,而且早在垂拱初年已经投唐的禄赞萨逻就以禄为姓。另外,由禄赞萨逻投唐事件,我们还可以窥见吐蕃上层昔日斗争的更早的一些内幕。吐蕃王室与论氏家族的这番权力之争,至迟在唐武后垂拱元年就已经明朗化了。  相似文献   

12.
北朝时期,胡汉之间通婚频繁,胡人贵族与汉人高门大姓之间尤为明显.胡汉通婚成为影响当时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文化互动的重要因素.此文主要剖析了在汉族门第婚观念的影响下,胡人贵族与汉族高门大姓之间的通婚表现,探讨了胡汉门第通婚在政治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是匈奴的专称,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为示区别,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匈奴杂胡均已消失,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述了大通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长城”,并对其修筑和维修时间等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陕西、四川、甘肃所属州县16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辽代籍没法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籍没法是辽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主要则是谋反、谋叛、谋害重臣等所谓“反逆”之罪。籍没对象不但包括家产奴婢,也包括家属亲属。被籍没者多成为帝王、群臣、将校的私人奴婢,其中斡鲁朵及皇室近侍杂役使用的籍没奴隶最多。为加强管理,籍没奴隶中也设官分职,其管理机构为著帐郎君院和著帐户司。辽代籍没法的上述内容,均表现出了契丹民族所建王朝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书,尽管原始古图、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原始《山海经》所开创的图文叙事的传统仍然保存在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图中。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创作与流传的16种《山海经》图本介绍给读者,给《山海经》的图文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引起海内外读者与研究者对图文《山海经》的兴趣,搜集更多的版本,并把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薄音湖 《民族研究》2005,78(5):87-92
明代蒙古土默特地区的美岱召泰和门石刻文字,涉及当时蒙古人的政治观念、数位著名人物,以及明蒙关系等重要问题,但对其文字的释读和理解长期以来均有分歧。本文依据更为充分的史料和更广阔的视角,对“元后”、“敕封”、“大成台吉”、“五兰妣吉”、“大明金国”等词语和人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使这份弥足珍贵的石刻文字在明代蒙古史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补充考证了明清时期直隶、山西所属州县5位回族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浙江以及镶黄旗6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考述了嘉善大姓丁氏。丁氏一族自宋至今千有余年,人才辈出,如明南都工部尚书丁宾、清初诗人丁澎、云贵总督丁思孔,均出自丁氏。丁氏一族来自西域极有可能。本文还提出丁氏可能为宋时入华的中亚国王所非尔之余脉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