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2.
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州县等级、改铨历程式,再到武后时的糊名暗考、睿宗时的量阙流人,可以看出,统治者在应对选人与官阙这一矛盾时,所采取的由被动限制到主动"迎击"的措施变换,在此流变过程中,并未看到守选制的痕迹.可以断定,开元十八年(730年)推行的"循资格"才是唐代守选制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针对黄正建、毛汉光等学者对唐代斋郎与挽郎研究的不足,进行的补充论证。结论为:唐代斋郎具体可考者达670多人;斋郎和挽郎的充任年龄与制度规定存在差异;二者都要守选;唐代还存在女性充任斋郎的例子,唐代斋郎的释褐官职以中央事务官和地方官为主。  相似文献   

4.
李厚培 《阴山学刊》2005,18(5):15-19
王昌龄开元年间初仕宦迹,史料记载语焉不详,令人考订又多分歧。通过对唐代选举制度及相关诗文钩稽、辨证,对王昌龄这段经历予以考订,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通过关试进入守选,曾于当年五月参加制举而未中,开元十九年与二十二年两中宏词,分别被授予校书郎和汜水尉,而后职是开元二十三年春授的。  相似文献   

5.
干部制度事关选人用人的导向 ,规定和体现着用什么样的作风选人和选有什么样作风的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和深层动力。围绕作风建设 ,干部制度改革要以树立和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目标 ,促进以好的作风选人 ;要把作风表现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确保选作风好的人  相似文献   

6.
辽代殿试成为常制始于重熙五年。辽圣宗效仿北宋科举制度,开始进行贡举改革。兴宗重熙五年殿试之后,科举殿试成为常制,皇帝对及第进士的恩赐仪式也开始制度化。从重熙五年开始,兴宗、道宗、天祚帝诸朝举行科举考试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进士一科当都有殿试一级考试。辽人所谓的"殿试进士",当指礼部中选、参加殿试而未中第者。辽代科举增设殿试后,及第进士通常直接释褐授官,像唐代那样比较严格的"守选"制度在辽代应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诗总集作为历代诗歌总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选人、选诗方面,自然与前代诗歌总集有着基本的共通之处,但同时也不无本朝的某些特点.对此进行总结概括,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清诗总集本身,以及历代诗歌总集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七言律诗选本,关于其选者,至今却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所选,但明杨慎、清沈德潜、罗汝怀等认为选诗不佳,故否定选者为元好问;清施国祁则认为是元好问之师郝天挺所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认为“不著编辑者姓名,据赵孟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笔者对这些说法加以辨析,基本论定《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晚年所选。  相似文献   

9.
"土地还授"在唐代"均田制"研究中极为关键,是"均田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否成立的"实施机制",其本意是为了保证土地耕种及取得赋税.传世文献中没有提到官员的应受田,<田令>中关于职事官的土地还授只是具文.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记载中.土地还授是根据<田令>的规定来执行的,也只是参考.因此,"均田制"不是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土地还授"只是田令当中的一种文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韩春平 《船山学刊》2007,(4):136-139
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 1998年 11月出版的《五代会要》卷二十一《选事下》有这样两段话 ,读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六八页载 :……若是逃失户口 ,降书考第 ,及显有过犯 ,必行殿降。应诸色人过犯三选已上 ,及未成功开宿 ,引纳家状 ,虑成淹滞 ,今后才南曹锁宿后 ,先榜示选人 ,预纳家状。……第二六九页载 :……可否敕命铨司 ,自前注拟诸色选人 ,准格三注 ,每一注内有不伏官者 ,限人三日内具状通退 ,三注共九日者。铨司自今后第一、第二注榜出后 ,各限次日内具通官文状 ,便具姓名落下 ,第三注毕日开铨 ,不在开通官之限 ,三注共五日。准格铨司逐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2.
为政之举在于人,选人用人是关键。选人用人,标准当先。德才兼备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选人用人标准。怎么选人用人?党中央要求“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而这一标准和方法的具体化,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靠得住、有本事”。  相似文献   

13.
贾岛坐飞谤责授事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于开成二年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由于正史记录的疏略和笔记野史的离奇敷衍,使得此事在贾岛过世后不久就变得扑朔迷离,令古今众多学者迷惑不解,继而生发了种种猜测曲解之词,最终造成这一史实的真伪难辨.其实,贾岛之责授在唐代并非独有,"无官授黜"可以说是唐代权贵打击正统文人的一种常用手段,晚唐诗人温庭筠也因受此"礼遇"而落魄终生.对于责授的条件,并非一定要官职低于前职才算贬谪,实权、地域、声望、家世、清浊等因素均可以作为变迁的对象.而对贾岛的责授,表面上显示为对其破格重用,而实质上是在名誉方面对其人格进行贬损,地域上使其远离京师安置于凄凉之地,社会层面上使其远离群体而致孤立无援,进而达到排挤打击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明后期掣签法述论刘渝龙在明代,吏部对于官僚队伍中为数最多的中下层文职官员的铨选,有诸如大选、急选、拣选、远方选、举人乞恩选、岁贡就教选等多种途径。其中,大选和急选为主要途径,属于常选法。大选于每年双月开选,授“听选及考定升降者”以官职;急选则于每年单...  相似文献   

15.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最后一部<文选>注释学成果,是研究唐代文选学的重要文献,可惜没有传世,也未见诸任何公私书目,所以其影响力很有限,远远不能和李善注、五臣注的地位相提并论.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所藏唐钞本<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陆善经注本<文选>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从<文选集注>的特征和体例来看,其中的陆善经注是经过删略的,并非陆善经注的原貌.陆善经注在<文选集注>残卷中存量不多,其注释中引典与释词、串释并存,其引典可以弥补李善注.在释词和串释方面,陆善经注既注重释典,又直接解释词义,间有串释大意.  相似文献   

16.
明朝在给蒙古大封建主封王锡印时,对其部所署大小头目和往来使臣也分别量授一定的职衔。所授官职从左、右都督到千百户、所镇抚共14个品级;授职时一般是分别不同等第,量授品级高低不同的官职。这是明蒙封贡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制举,作为将"举士"与"选官"相结合的特科,它的逐渐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与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大体是一致的,更能体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精神和原则.本文通过唐初、高宗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及安史之乱以后至文宗大和二年四个阶段的考察,分别论述唐代制举的科目和地位,并结合唐代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分析制举在唐代的动态发展,以及制举在大和二年废止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著名文学史家钱基博对黄宗羲《明文授读》不选其好友、且在明末文名籍甚的陈子龙之文表示质疑。经过深入考察,我们认为:黄宗羲之所以在其《明文授读》中拒选陈子龙文,原因是他属于唐宋派,在古文理念上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而陈子龙则属于七子派,尚秦汉古文,兼采六朝之藻丽。因此,出于门户之见与自己文道合一的文学理念,黄宗羲自然不选文字藻采的陈子龙之作,这也许就是其在《明文案序上》所说"钜家鸿笔,以浮浅受黜"的那样了。  相似文献   

19.
北宋开封府所领赤畿县,因位居京师,其地位要高于一般县。开封府域内,各种利益集团间杂其中,彼此关系错综复杂。赤畿知县不仅要处理与上司、属僚及吏民的关系,更要同权贵高官交涉;在处理县政时,常受各种因素制约,因此无过人的才智和学识,难以胜任。赤畿知县的选授、迁转在制度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因兼具地方官和中央官的双重特性,赤畿知县是士人追求的理想官职。就赤畿知县迁转结果而言,所谓北宋中后期官员选任存在重内而轻外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选人”在唐代指那些通过科举及第、门荫结品、杂色人流、军功晋升等途径获取出身、有资格参加中央吏、兵二部主持的选官集会——铨选之人,凡停替待选的前资官亦包括在内。参加吏部主持的文官铨选者为文选人,参加兵部主持的武官铨选者为武选人(由于军职选拔、补署、晋升的特殊性,武选人并不一定都亲赴选场,故本文以讨论文选人为主)。 “官阙”则是指每年因各种原因(如停替、死亡、病免、丁忧、获谴、解任、致仕等)而空阙的正员职事官的名额,加上因需要而增设的员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