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古希腊哲学万物归一的思路以及精神和物质混淆不清的世界观,导致了不少人在理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时,既忽视这一对概念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不同范畴与学科层次中的不同意义,把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相混淆,又在本体论上喜欢把世界一体化,想用一个概念——或者"理性"或者"非理性"——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和个体人的行为都解释了,结果是为坚持自己的观念,而简化了、歪曲了世界。明智的做法应是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层次来观察世界,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本体论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是非得失,看它们在那一个领域,那一个层次上更接近真理一些。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3.
"情"与"理"均为人性,是伦理道德的重要人性前提和精神因子。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意志"为人性结构,形成了以理为主、情理二分的传统,并且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道德哲学立足于血缘文化,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伦理形态。两种传统都彰显着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中的独特魅力。但是由于人性本身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张扬甚至独霸导致的现代精神文明之痛:伦理认同和道德自由的分离;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分离,再次确证了道德哲学应当立足于情理统一的人性基地。  相似文献   

4.
罗马帝国后期 ,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精神空虚和物欲主义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 ,这为基督教信仰主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古典理性主义价值的衰微 ,哲学对超世彼岸的宗教追求 ,把直觉和体验置于理性思维之上 ,则构成了基督教信仰主义取代古典理性主义的逻辑基础。理性向信仰演变的历史命运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泛神论之争"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雅可比作为这场争论的发起者指出,以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反思性的理性演证来确定事物存在的根据,其结果将是与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相背离的机械决定论和无神论,从而削弱道德、宗教和政治的根基;而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另一种表现,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最终不可避免地滑向虚无主义。因此,只能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而不能依靠理性的反思和推论,才能通达上帝在他的启示的直接性中向我们揭示出来的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6.
雅可比是从康德哲学过渡到后康德的哲学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原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7.
雅可比是启蒙时代和理性时代的一个异数,却又是我们理解后康德哲学的问题域及其思想特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雅可比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源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在称之为"黑色时代"的中世纪,理性主义在批判性继承古典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基础上,在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中,理性主义异变为上帝的理性,从而与人的信仰分裂,这种异变性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来临埋下了"种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灵魂”,其表现是意志力的衰微导致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现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它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尼采将虚无主义的原因归结为“高等的种类”的缺乏,把理性视为“破坏生命基础的势力”,对之进行了批判,意在寻求一个“理性的他者”,即艺术的酒神精神,把它作为宗教及理性的替代物,来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者秉承时代意志,在科学理性精神的感召下,崇尚理性,贬低信仰。然而,作为刚从中世纪黑暗中走出来深受基督文化影响的哲学家,又试图用理性去阐释、补救信仰,从而构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中“理性的冒险”景观。实质上,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不存在调和的余地,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应该是我们的唯一抉择  相似文献   

12.
近代启蒙哲学家开创近代理性主义以来,理性思想经历了"独断论"、"批判理论"、"辩证理性"、"技术理性"、"社会批判理论"、"交往理性"等的历史演变,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家,从自己所抽象的理性理论出发批判、补充前人的思想,却难免从一个片面理论走向另一个片面理论,这种理性的历史演变虽难以穷尽,但其核心却揭示:具有现代系统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应是一种肯定"技术理性"系统之外的"价值理性"系统存在的价值的理论.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和肯定价值理性的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培育理性精神,达成技术理性、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的统一,实现理性自身的超越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与启蒙理性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内在维度,缺失这一维度则无法完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德国浪漫派不是非理性、反动的,而是反思和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弊端并与之竞争的一种现代性理论.以马克思的老师A·施莱格尔的<启蒙运动批判>一文为例来看,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要点有两方面:一是善屈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二是理性的工具化以及虚无主义的呈现.马克思和尼采都承续着浪漫主义的这一批评思路.马克思是在坚持主体普遍性和现代个体自由的基本前提下,向往古典世界的崇高,批评现代世界的鄙俗.而尼采的逻辑则是,启蒙的彻底贯彻无法依靠一切人,而只能依靠特殊的超人,末人无法推进启蒙.尊重和宽容差异、多元、特殊,是自德国早期浪漫派,经马克思和阿多诺直到当代新启蒙的共同诉求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秩序被破坏后,人们寻求非宗教的世界解释方式。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要求将超验者从人类的知识结构和道德地形图中驱逐出去,而将知识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源设定在人类的理性或本性之内。现代世俗思潮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使得人们重新重视自然神学的重要性。而从自然神学衍生出来的自然神论,则是传统基督教信仰与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过渡。追问世界与上帝同一性的泛神论,和自然神论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无神论。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时代,面对众多世俗思潮的冲击,基督教信仰应当如何自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质疑,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理性精神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扬弃了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性精神走向了成熟。而成熟的理性精神又是人类合理地把持自身、走出重重困境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主义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董仲舒儒学是先秦儒学的衍化、发展.他一面荒谬地引伸出天人感应说,另一方面又承继了先秦儒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将理性精神贯穿在天道观、社会政治领域和道德实践等各个方面,同时这种理性精神又与其他因素缠连在一起,形态显得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性精神,"不语怪、力、乱、神",对经验世界之外的信仰本体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朴素的"理性精神"不仅避免了原始儒学宗教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区分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知识阈限,暗合了现代化的知识标准。然而自子思、孟子以降,后儒们为了将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儒学本体化,便试图在天、道、性、命之中寻找人伦法则的先验依据,从而僭越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知识阈限,背离了原始儒学的理性精神,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误区。因此,剔除这些独断论的话语体系,不仅可以还原儒学的本来面目,而且有助于建构一种符合现代知识标准的、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儒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始祖并予以激烈批判。理性主义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尼采则将意志视为生命的永恒本质和理性的终极源泉,并拒斥将世界二重化的理性主义逻辑,强调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用以证明感性世界是一个虚幻世界的理由恰好佐证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所谓真实世界的虚幻性。哲学家和神学家编造所谓真实的彼岸世界的目的,就是要贬低和诋毁感性的此岸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