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3):155-158
《学记》既是中国古代教育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先秦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理想,是跨越了千年时空的教育梦。运用大教育观念研究《学记》,我们可以发现,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虽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学术交流》2005,(11):184-187
《学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经典文献。《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其所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阐释,凸显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珍贵遗产,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学专著《学记》的探讨方面,前辈学者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铺路和引路的工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顾树森先生的《<学记>今译》,傅任敢先生的《<学记>译述》、沈灌群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中第二章第五节《先进启蒙者“学记”作者底教育观》等专门论著。他们的工作不仅使我们能够在对《学记》的理解上少走弯路,而且在对《学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  相似文献   

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呈现出教育形式僵化、教育手法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问题,亟待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层面有所突破。而《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三字经》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以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等多方面的经验,使其在当今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会推进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周代到晚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语文教学总是和史学、经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等教学熔冶在一起进行的(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才单独设置了语文科)。所以古人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述或专著中所提出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等,都与语文教育、教学有关。正由于这样,产生于战国时期而由西汉戴圣所编辑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它所阐述的全部教育、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  相似文献   

6.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09,25(3):10-16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著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1 0月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古拉·德米特利耶维奇·尼康德罗夫出版了他的专著《俄罗斯 :千年之交的社会化与教育》(以下简称《社会化与教育》)。此前 ,他曾经出版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 :俄罗斯模式》(1 996)和《俄罗斯 :世纪之交的社会珍品》(1 997)两部教育专著。新书《社会化与教育》可以说是前两部书逻辑上的继续 ,它是从俄罗斯人现在面临的社会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全书共分 6个部分 :1 社会化与教育的基础———精神财富 ;2 生活、健康与大自然 ;3 爱情、家庭、色情与性 ;4 教育、文化与闲暇时间 ;5 劳动、职业与…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刊物,它倡导科学和民主、自由和独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影响下,傅斯年“背叛”旧学派走进新阵营,由旧学营垒的得意门生转变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其文学主张、人生观念及编辑《新潮》践行的“兽性主义”,均与《新青年》强力的启迪影响密切相关.《新青年》的影响,无论对傅斯年个人还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无论对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转型还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型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欣 《社科纵横》2005,20(2):138-140
《吕氏春秋》关于“德”的思想上承先秦,下启秦汉,其内涵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诸多层面:作为现实事物之运行规律及特性和体现自然之道的理想人生境界的哲学层面上的德;作为仁、义、公、信、忠、孝等道德品性之总称的伦理层面上的德;作为治国方略,“为天下国家莫如以德”的政治层面上的德。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和借鉴其以德治国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瑜 《唐都学刊》2001,17(2):112-113
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出发,阐述了在基础教育中修正"应试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走出课堂,走出灌输,走出学校;再次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进入新世纪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途径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唐都学刊》2001,17(2):108-111
转变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在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教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问题.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人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比翼齐飞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教育的需求结构十分复杂,保障教育对象的核心素质是平衡各方需求的关键。但目前专业教育水平与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尚不相匹配。高等学校要抓住发展机遇,发挥教育协会的指导作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强化自身主体地位,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素质。  相似文献   

16.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4,20(2):95-98
思想特异、行为乖张、个性洒脱是奇士人格的主要特点。吴敬梓和曹雪芹一方面继承老庄哲学崇尚自然与魏晋名士违俗抗礼的传统 ,另一方面汲取明清人文思潮张扬个性的精神 ,创造出杜少卿和贾宝玉这样两个奇士 ,并且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奇士人格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炎培多次考察南洋的华侨教育,极力主张要在侨学中推行汉语文教育,打破省界以利于师生克服方言的干扰,并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改进汉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来保证汉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5,21(4):20-23
建安之前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立言"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人的立言实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表现在于其一,立言的情感色彩日益浓郁,这主要缘于文人立言的主体意识日趋自觉;其二,立言的内容逐渐丰富,就其包含的文献典籍来说,大致经历了由春秋中叶之前的经、史,到春秋中叶至战国后期的子、集,再到两汉时期的经、史、子、集的变化过程.不过"立言"作为对有关国家政治、道德教化之言辞的记载这一主旨在文人心中仍占主导并贯穿该期始终.  相似文献   

19.
诸海星 《唐都学刊》2011,27(5):47-57
《史记》是中国史学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不朽巨著,作者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代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司马迁修《史记》,不仅尊重历史事实,秉笔直书,而且还注意语言文字的锤炼,文句优美。他将叙事、抒情、说理的不同文体有机地综合起来,达到思想上、艺术上的高度统一,为后代文史创作提供了范例。《史记》不仅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早已流传至国外,在汉文化圈国家中亦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史记》传入韩国,特别受到韩国知识界人士的关心和推崇,为韩国学术界所重视。到了19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韩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期,不仅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术文化事业也步入正轨,同时韩国学术界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关心及研究也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韩国学者对《史记》的翻译和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传播、普及和通俗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除简述《史记》在韩国的流传背景外,还分别论述自1971年至2010年近四十年来《史记》在当代韩国的翻译介绍与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成果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空缺作一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