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作用,使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有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广泛性;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合理性;质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正确性;诘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妥当性;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恰当性。有鉴于此,唯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推进大众化,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致性的命题,并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构架和现实价值一致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拓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深度和维度。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这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地分析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寻网络化背景中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化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策略和长效机制,是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这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地分析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寻网络化背景中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化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策略和长效机制,是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与文化的融合,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维护信息化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深刻分析大数据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总结分析大数据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加快大数据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系建设,把握理论教育的时代主题,立足理论教育价值,优化理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理论教育思维方式,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是对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根源,因此要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深化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促进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五层次社会结构中社会心理内涵与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缺位与成因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启示、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调查和分析、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二元性、多样化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的系统工程。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的说明和解决全球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关联性,这为其担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提供了逻辑与现实的可能以及操作与实践的依据。通过构建高校"青马工程"的理论武装、专题培训、文化熏陶、网络传播与实践砥砺体系等路径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发展等诸多因素推动着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毛泽东准确概括了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是民族化、简约化、时代化,并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满足群众需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传播媒体等实现路径推动大众化。重视大众化在中国化中的作用,适时转换大众化的任务、内容和话语表达,构建全方位的大众化工作大格局,是毛泽东大众化探索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导向和规范、调节和协调、教育和整合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取决于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取决于当前所面临的"两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在批判"西化"和"分化"的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本文试图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的机制、内在原因以及变化的情况,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解决路径加以深度剖析与把握。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提高大众的主体性、积极性,解决民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推进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面临机遇也迎来了挑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培育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同时,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善用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一个反映现实矛盾和破解人民大众对现实问题关切的方法论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切实做到在理论态度上亲和人民大众、理论内容源自人民大众、理论宣传形式适合人民大众、理论本质服务于人民大众,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蕴的理论质素转化为改造社会现实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经典命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论断是其认识论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要求与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矛盾、社会共同价值与个体取向个性化的矛盾、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意识形态传播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矛盾等,对“以理服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学养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在高校实践的新思维,是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互动的要求,其基本路径设想是以学养智、以学养德、以学养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选择性、包容性、竞争性等开放性优质,并基于这一视角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优质满足了人民大众对理论的功用需求和文化心理的多样化需求,适应了大众的接受偏好,促进了大众的接受选择,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然而,网络化也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为此,要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