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辛庄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的西北部,全村农业人口393户、910口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56人。全村有耕地100公顷,并建立菜田、粮田两个服务站,经济实体15个,新农村建设正在实施之中。2000年全村总收入7675万元,社员人均分配8731元,劳均收入16326元。多年来,该村的党建、精神文明、村政建设、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各村前列。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村”,计划生育工作也多次被评为市、区、镇先进集体。我们深入辛庄村进行了调查,就计划生育而言,全村始终坚持村民…  相似文献   

2.
<正> 海龙县双兴乡柳河村党支部坚持“三为主”方针,党员干部带头,层层落实责任制,连续三年实现“三无”。1983年全村独生子女办证率达到100%,无一个计划外怀孕,成为海龙县1983年第一个无计划外怀孕的村。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2011年以来,江苏省沛县龙固镇大力开展"五进五促五创"工程,让农村更多的计生家庭成为富裕家庭、文明家庭、健康和幸福家庭,提升了家庭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4.
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江苏省射阳县合兴乡庆北村却不以为难。全村育龄夫妇都把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当做美德,从1983年以来的7年中,这个村没有一个超生,计划生育率年年都达100%。庆北村的干部扎扎实实地抓了常规性措施的配套和落实。 一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多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定期召开广播会,讲国策、树典型、表扬新人新事;算细帐,搞对比。重点户宣传工作做上门。还组织卫生所的医务人员,编写优生优育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40岁的徐翠英是迁安县新集镇言前峪村的计生专干。她1979年开始做计划生育工作,1983年种植大棚蔬菜。十几年来,徐翠英凭着自己一颗赤诚的心宣传党的生育政策,向群众传授种菜知识,帮助全村120多户发展起大棚菜生产。同时,她还走遍全乡的  相似文献   

6.
孔凡莲是沽源县高山堡乡北滩村妇联主任,自1979年上任以来,不但尽心尽职带领育龄妇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还大胆引路发展养殖业,以计划生育促养殖业,以发展养殖业推动计划生育,连年取得“双丰收”。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连续六年无计划外生育,各项指标连续三年名列全乡第一名,全村70%以上的育龄妇女分别发展起养羊、养兔、养鸡等专业,去年全村人均创收达500元以上,有8对一孩夫妇主动放弃生育二胎指标终身只要一个孩,有20多对符合照顾二胎条件的夫妇推迟生育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创出了一条少生快富路。孔凡莲刚接手计划生育工作时,由于传…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人口计生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方法,通过优生优育优教助力家庭幸福、利导优惠政策服务民生工程等“五项措施”,大力推进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笔者认为只有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倡导生育文明,倾斜利益导向优惠政策,才能使计生家庭美满幸福。优生优育优教助力家庭幸福永定区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作为深化人口计生的服务职能,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的主要工作来抓。通过扎实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优质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帮助计划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婚嫁模式在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经验显示中国农村不同的婚嫁模式有刺激或抑制生育率增长的作用。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揭示了招赘婚嫁模式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和嫁娶婚嫁模式促成生育率增长的全过程及其内在机理。文章因此认为通过变革婚嫁模式来继续降低农村较高的出生率应是中国世纪之交人口控制策略的优选方案,提出了在短期内大范围地实现婚嫁模式变革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婚嫁模式影响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探讨在嫁娶与招赘两种婚嫁模式下妇女对子女性别偏好的差异,旨在寻求一条从改变婚嫁模式入手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新路。结果表明:1.嫁娶婚嫁模式下妇女男性偏好强,女性偏好弱,招赘婚嫁模式下,招赘妇女女性偏好强于男性偏好,非招赘妇女性别偏好均衡。2.嫁娶婚嫁模式下妇女有一子或一子一女后,男性偏好依旧强;性别偏好在有了二子时才均衡。在有女无子时男性偏好达到顶点。本文揭示了婚嫁模式影响妇女性别偏好的原因,论证了靠转变婚嫁模式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滦平县大屯乡东院村计生协会,成立于1989年,由15名理事组成,其中常务理事11人,会员129人,联系户355户。协会成立五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在协助搞好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发挥协会的整体优势,深入到群众中去,把节制生育同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扶持、带动、帮助广大育龄群众发家致富,使全村的人均收入1993年达到850元,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22‰。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珠洲市东区是一个新兴工业区,青年工人多,年龄构成轻。全区总人口107,098人,其中育龄妇女17,061人。这个区从1982年以来,加强了避孕药具的管理,提高了药具的使用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83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2年的10.14‰下降到7.85‰,计划外二胎由1982年的39人减少到7人。人流、引产人数由1982年的1,196人减少到483人,出生人数与人流,引产人数之比从1982年的1:0.92下降到1:0.46。在经济效益方面,一是节省了避孕药具。1983年共节省药具总值3,270元;  相似文献   

12.
盛亦男 《南方人口》2012,27(4):8-15
本文根据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家族制度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结论认为,家族制度约束力的三个部分:宗族势力、婚嫁模式和传宗接代观念对男孩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婚嫁模式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自2013年开展国家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以来,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为手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运作、措施得力,取得了好的效果。广泛宣传,营造国家免费优生健康检查氛围。广安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专题召开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会议,经研究,在发放宣传资料、明白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手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近年来出生性别比急剧升高,居全国之首。本文依据湖北历来存在的“嫁娶”与“招赘”两种婚嫁模式中,在嫁娶模式下人们重男轻女、偏好男孩和在招赘模式下,人们生育无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普遍正常的事实,提出将变革婚嫁模式作为治理出生性别比的治本之途。文章介绍了湖北大冶市率先通过变革婚嫁模式探索降低出生性别比的治本途径的生动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琼海市2011年6月被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两年多以来,琼海市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战略部署,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基础上拓宽内容,提升为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庭"活动,并积极探索在融入地方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泉州市人口计生部门紧密结合部门职能优势,把实施计生基本国策与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三个强化、三个维护”,取得显著成效。强化利益导向工作维护计生女孩家庭幸福开展“五项工程”行动,促进家庭富裕幸福。市委、市政府连续第9年把关爱女孩行动“安居、成才、致富、亲情、保障”“五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两级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其中市级每年至少投入250万元)实施“五项工程”。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在我国的许多边远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由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加之文化生活落后,当地群众不仅生育观念陈旧,而且对优生优育和远缘婚配有利后代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在婚嫁习俗上一直沿袭旧的传统习惯,因此往往在极其有限的交际圈内通婚,对后代的智力和身体素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据对某省一山区村的调查,在当地育龄妇女中,与本村男性结婚的占一半以上;育龄妇女娘家跟夫家在10公里以内的竟达74.4%。据统计,该山村共有痴呆傻人5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显然,这个事实与当地村民通婚圈狭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 ,康村的婚嫁距离急剧缩短 ,通婚区域快速内卷 ,通婚村减少 ,婚入与婚出出现了地域上的不对称性。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速度打破了改革前的社会均质状态 ,引起了地区及村落发展的不平衡 ,而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初级市场网络的复兴也对婚嫁格局、通婚距离及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婚嫁格局的变动将造成婚入与婚出的失衡 ,危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村落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地域平衡  相似文献   

19.
协会当导演妇女唱主角肖学亮江西省吉水县择塘村自1992年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以来,村计生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中国计生协"三结合"(即帮助妇女增加收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相结合)项目在该村实施的契机,组织全村育龄妇女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三津村是广西南宁市郊区沙井乡的一个行政村,有965户人家,4690人,人均耕地1.16亩。1980年人均收入只有188元,计划生育工作也是有名的老大难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三津村告别了贫困,同时也迎来了计划生育生机勃勃的新局面。1991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815元,人口出生率降到12.3‰,自然增长率6.34‰,计划生育率为91.4‰,连续三年无多胎生育。为此,该村被广西自治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和“双文明单位”。 1987年前,三津村欠国家几十万元贷款,群众的生活水平很低,计划生育工作十分落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三津村后,村党支部一班人深深感到,计划生育工作难,难就难在党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之间有差距,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是个“穷”字。只有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彻底摆脱“穷”字,才能彻底摆脱计划生育的被动局面,才有利于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