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精神省察——肖仁福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籍作家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近年来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小说创作的主题意旨,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精神特点的体验与叙述;二是基于民间立场对当代官场文化的省察和反思;三是围绕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蜕变,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18-21
肖仁福长篇小说《位置》塑造了沈天涯这一作为政府核心部门里的核心角色的官场文人形象。与同类官场小说不同,对于最终从权利中心走向权力边缘的沈天涯,肖仁福既无褒扬亦无批判,而只是通过对机关零距离的写实,来呈现沈天涯式的精神困境,并以此表达自己对转型期官场体制的反思和对官场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龙其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7-91
肖仁福小说主要表现时代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身份认同问题,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在自我定位和精神认同方面的内在矛盾。肖仁福从市场语境、体制束缚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分子的处境和文化观念,将他们面对来自传统观念、商业氛围和体制权力的压力进行了全面揭示,剖析了转型时期官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黄声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5):155-157
梁振华、龙其林《权力那些事儿——肖仁福笔下的权力江湖》一书,对肖仁福官场小说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点,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追问和思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振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10-13
作为一名执著于书写官场生态的作家,肖仁福从剖析官场深层文化结构着笔,聚焦人性深处奴役与反奴役、人性与反人性的纠缠,对官场中人的希望与绝望、高洁与卑劣进行了逼真的描摹和深刻的揭示。与此同时,肖仁福小说通过对官场的权力崇拜意识、圈子意识以及权力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反思,敏锐地体察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脉象,呈现出官场文化生态的某种制度性缺失及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艰难与可能。 相似文献
6.
袁士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24-130
长篇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与繁荣,是时代的需要与作家群体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李自成》《康熙大帝》《清明上河》分别代表着长篇历史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牵涉到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表现方式与文化立场问题。《李自成》获得时代的厚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艺术积累与思想准备,一方面是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大历史与小历史及其互动问题成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真正代表新时期以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突破成就的不再是姚雪垠,而是凌力、唐浩明、二月河他们。他们因为思想解放而不断超越历史,使长篇历史小说的表现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表现。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有鹏的《清明上河》则意味着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再一次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风俗描写与历史文化生活再现为标志形成的文化生活的不断复原,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出民族文化自觉的成熟品格。 相似文献
7.
龙其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14-17
肖仁福的小说坚持从边际人的视角出发,对处于新旧交替价值体系中的官场知识分子进行了集束性观照,将他们在社会剧变过程中的彷徨、失落和尴尬描绘得丰富而深刻。肖仁福小说中的"边际人"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向官场文化人格转变但又尚未完成过渡的形象,一是表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李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49-51
历史小说《商埠雄魂》描绘了豫西南重镇——赊店镇在清朝成丰年问所经历的历史风云,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商埠重镇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兴衰历程。小说作者遵循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主观合理想象,为读者展示出了一幅风云开合的商埠画卷。同时,小说作者对赊店商埠命运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也浓缩了中国古代城镇商业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历史小说《红王妃》大量借鉴了两个世纪前朝鲜的《王妃回忆录》,它既有依据所谓正史的历史叙述,也有丰富的历史想象;既有对历史的透视,又有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既有对异域人性的关照,又有对本土生存的思考。加上小说独特的鬼魂叙事,还有正文之外的序、跋、致谢、资料来源说明以及参考书目这种结构性的巧思妙设,《红王妃》不愧是一部别样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自《红楼梦》问世时起,就有关于是否“政治历史小说”的论争。建国以来,此论从新角度加以认定的更不乏其人。经对原著的认真梳理、归纳,认为持论者的主要依据,并不符合小说的客观实际。书中描写的四大家族的罪恶以及农民与地主、奴婢与主子的矛盾不过是小说展开时的历史背景,而如果抽掉了宝黛爱情这一主线,这部小说也就不成其为《红楼梦》了;而抽掉那些隐晦曲折的历史背景的描绘,虽然会减弱《红楼梦》的深刻性与全面性,但基本面貌还会保留。因此,撇开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场景,抓住次要的章节加以发挥,便判定它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事实上脱离了《红楼梦》艺术形象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1.
陈连锦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
《长恨歌》是女性新历史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具有受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的印迹。《长恨歌》注重以女性的细腻情感表现日常生活历史的历史真实,注重边缘化历史的呈现,注重被男性权利话语遮蔽的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揭示。《长恨歌》以女性的性别视角、女性的生命个体体验为我们重塑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丰富了历史内蕴。 相似文献
12.
在《枭之城》中,司马辽太郎通过虚构主人公,使其目睹了伊贺之乱、本能寺之变和丰臣秀吉的朝鲜出兵等历史事件。他通过对主人公视野中的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其对历史的个人认识,表现了历史小说的特征。同时,此小说也在大众性和故事性等方面展现了司马辽太郎的创作方法,此方法成为了司马辽太郎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义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12-116
《故事新编》与新历史小说有一些共同点,但在是保留一定史实还是完全虚构、是把历史凡俗化还是进一步在"审丑"中走向鄙俗化,以及面对历史虚无所采取的姿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力图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某种适宜的尺度。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不应当拘泥于历史事实,而应当允许作者合理的想象与虚构。作为严肃的历史小说,应该本着虚实参半的原则去创作,做到虚实相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主要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虚构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跟一般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时有败笔,远未达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5.
16.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塑造了一位与时代错位的理学名臣与治世能臣形象,谱写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奋斗历史,演绎了一出历史宿命与时代背景交织的动人心弦的时代悲剧;其人物生命的奋力撞击,历史风云的本真抒写,则在审美维度之外引发出对传统文化的辛酸回顾、深度考察与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17.
18.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后,各路评论家纷纷摇旗呐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大加褒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生死疲劳》充溢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庙堂意识和国家观念,作品中的六道轮回与民间轮回观存在较大矛盾,其叙事语言与民间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错位,这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呈现出《生死疲劳》对于民间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19.
令狐兆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51-54
学术界对《锻炼锻炼》的阐释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锻炼锻炼》反映了农村干部欺压农民的恶习,体现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其实《锻炼锻炼》旨在纠正当时农村农民落后、偷懒的不良风气,很难体现民间立场。在十七年间,民间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且对赵树理来说尤为甚。 相似文献
20.
王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2):91-95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乞伏鲜卑卓尔不凡的人物群像,并以荡气回肠的阿干悲歌贯穿始终,多层面演绎了这一古老歌谣与日后传承的民间艺术"花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