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做文明上网的大学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网络传播及其特点;论述了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对大学生利用网络传播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俄罗斯不同时期对外语言传播政策的内容及其制定背景,归纳出政策实施的主要途径:设立专门机构,推进语言文化传播;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开展文化外交;利用大众传媒,拓宽传播渠道.进而得出对我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启示: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布局,推进对外语言传播事业;重视对外语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语言传播事业健康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言传播机构的文化外交职能;加强分工协作,构建有效的汉语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渐成规模,但其实际传播过程中障碍重重,传播效果既不能令科学家满意,更不能令公众信服,更加有效地进行转基因生物科技传播,迫在眉睫。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数据,从风险传播视角出发,分析转基因生物科技及产品的传播在社会环境和传播要素各方面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转基因生物科技及产品传播效果的建议:增强传播主体的公信力,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提供客观充分易于受众理解的传播信息;发挥新媒体的开放互动优势,形成传播合力;与受众进行平等沟通,重视受众反馈。  相似文献   

4.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地揭示传播传递观所隐含的刺激—反应这一实证主义逻辑,凸显身体及其知觉类型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统性缺席;其次,从符号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检视传播仪式观的作用机制,尝试以具身视角填补由这一作用机制所造成的学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将虚拟现实理解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借此为彻底离身的技术神话去魅。  相似文献   

5.
博客“热”的“冷”思考 ——对新闻博客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博客及其所代表的传播现象引起了新闻传播理论界的关注。对这一新的传播现象需要科学、理性和冷静的分析:博客既是个人传播的工具也是社会舆论阵地;新闻博客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使它不可能取代大众传媒;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管理的积极性,是对大众传媒的补充,但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纵观口语媒介变迁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跃动着人类“民主、自由、互动”的传播理念.这种传播理念诞生于以“口头传播为主”的小众传播第一阶段;而在“以文字为主”的小众传播第二阶段,文字成为特殊阶层的特权,口语媒介及其平等互动的传播理念被颠覆;大众传播将传播的垄断推向巅峰,然而“电子口语”的出现却标志着口语传统走向复苏;当网众传播勃兴时,“网众口语”的流行则进一步折射出人性化传播理念的高度回归.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为新闻传播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功的新闻传播保障着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新闻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一,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并重的理念与方针;其二,全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和社会生态文明风尚的建构。环境新闻工作者肩负重大的社会使命,应有更好的科学意识和知识准备;应有良好的守法意识和法律修养;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方言的发展和变体现象,对方言模因及其传播特点进行了分类;认为方言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模因进行传播和变体,模因论可以为方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9.
离别以一定的时空场景及其转换,连接着人与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人际传播意义;离别诗歌借助具有特殊功用的体势语,对现实人际传播予以审美掌握,营造艺术意境,表达生命之思,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传播环境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