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中印学者发起了"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探讨孟加拉国、中国西南地区、印度东北部和缅甸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迄今为止,该合作机制的建设进展并不大,主要原因是贸易投资主导的次区域合作动力不足。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认为应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投资的发展。理由是: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贸易投资,不仅有利于次区域建设,也能在次区域合作框架下,对域内各国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次区域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结构重塑,以及亚洲生产网络重构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该次区域既有旺盛的贸易投资需求潜力,也有不断增强的贸易发展能力、投资供给能力,以及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因而也具备了推进贸易投资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刘鹏 《南亚研究》2014,(4):47-66
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BCIM)的国际机制从1999年产生到现在已有15年,从二轨的地区合作论坛上升为一轨的经济走廊是该机制取得的重要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化水平。其现有的优势是开放性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模式选择、政策不确定性、缅甸问题、互联互通问题和国内整合难题。同时,根据现有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选取有效性和合法性作为制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较为合适。要实现制度化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了解四国对参与构建国际机制的态度。四国对BCIM合作机制的态度还存在差异,中、孟的态度较为明确,而印、缅的态度还不明确。当前BCIM国际机制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要为区域合作设定明确的目标,现有的选项包括了次区域国际组织、自贸区模式和维持现有模式。此外,还需要根据国际机制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仔细设计,其中包括国际机制的成员资格、国际机制的议题范围、国际机制的集中程度和国际机制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经济走廊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边境口岸城市和跨境交通为依托的跨境经济走廊建设受到相关国家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和推进,说明经济走廊建设已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实践路径。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跨境经济走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对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溯源、形成机理以及功能演化进行学理分析,并对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跨境经济走廊建设案例进行梳理介绍,最后总结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积极推进同南亚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主导的"孟不印尼"(BBIN)次区域合作的战略诉求与政策取向值得关注。从发展的视角看,作为追求地区影响力的工具,印度的目标并不限于"孟不印尼",地区内形成"BBIN+2",跨地区以BBIN为纽带有选择地强化与其他倡议对接,将是印度未来的政策方向。地理上的接壤成为中国推动参与南亚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动力,然而地缘政治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倡议与"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对接的前景。为推动中国与南亚次区域合作的有效对接,需要在合作理念和参与途径等多个层面加以规划。  相似文献   

5.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挥博览会平台功能 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颖 《创新》2007,1(1):66-71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是广西作为正式成员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博览会对广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具有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推动力。发挥博览会的机制优势、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优化和加快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应该借助博览会平台,密切配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规划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建立合作机构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寻找切合点,加强多区域合作,提高广西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倡议召开的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8月15日至17日在昆明世博酒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外代表100余人。印度方面派出了以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B.G.维尔吉斯为首的22人代表团,其中有驻华大使任嘉德和印度议会上院议员A.K.萨马等。印度驻华使馆政务参赞顾凯杰也出席了会议。缅甸方面出席的有以缅甸联邦商务部边贸司司长吴明拉昂为团长的5人代表团,其中包括缅甸驻昆明总领事吴瑞莫等。孟加拉国的代表有12人,其中有孟法律与国际事务研…  相似文献   

8.
"次区域合作理论"被国外学者普遍视为当前国际合作研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发展,但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跟进、评判乃至运用还十分欠缺。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以来,跨境次区域合作研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从政策研读与可行性视角分析的文章较多,而从理论层面解读的文章较少。与此前以国家为参与主体、宏观化、整体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相较,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次区域合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区位作为核心单位,更注重中观甚至微观领域,具有包容性,关注边界从屏蔽效应走向中介效应与跨境区位经济功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胡娟 《南亚研究》2022,(3):24-41+156
拜登执政后美国更加重视打造“印太”多边联盟,倚重盟友的力量对中国实施遏制。美国一方面以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为依托,构建“印太版北约”,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北约联盟中的特殊地位,推动北约国家追随其“印太战略”,不断介入“印太”事务。美国以两大联盟为其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工具,加速“印太北约化”。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层面不断增强对中国的压制态势,恶化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作为四国合作机制中地缘位置极为重要的一方,印度对“印太战略”和四国合作的立场从“谨慎附和”转为“主动作为”。本文认为,基于外交传统、战略文化及国家实力等诸多因素,印度对四国合作的参与是有“限度”的。美日印澳四国合作不会发展成为北约一样的硬制衡联盟,印度在四国合作中对中国的制衡战略将以软制衡和有限硬制衡为主要手段。研判印度参与四国合作的限度,将有利于中国准确评估四国合作的影响,应对当前四国合作对中国形成的围堵和压制。  相似文献   

10.
日非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发展合作。一直以来,日非经济合作主要靠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推动,与发展合作相比,贸易和投资合作发展相对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为充分利用非洲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日本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开始全面加强与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和投资合作。日本政府以第五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契机,在增加对非援助的同时,积极利用非洲发展国际会议这一机制推动日本与非洲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发展,并增强日本在非洲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1.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发起,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8月15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2.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开得极为成功。通过讨论,与会代表就四国之间和该区域的合作之必要性达成了广泛的一致意见。会议达成共识,积极推进昆明会议取得的成果,并共同努力敦促各自政府推进昆明倡议的实施。3.因此,与会各方热切希望成立四国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作为第一步工作,会议建议由每个代表团指定一至二名成员,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或协调委员会。4.区域合作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创新》2012,6(1):72-75
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开展经贸合作由来已久,取得的成果也十分丰富。该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与区位优势,在孟中印缅等合作机制的促进下,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撑下,在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推动下,在印度新一阶段"向东看"战略的作用下,将利用中印良好双边关系、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互用优势资源、开发共同市场,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方向,在于如何扩大相互贸易,以推动金砖国家间贸易发展,而贸易便利化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等多种商业调查数据,对金砖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评估了金砖国家在该领域进行合作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金砖国家应首先建立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及政府间协调机构,有效推进海关环境和国内规制环境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大国竞争的区域化及中国推进区域合作的需求等现实问题折射出深入研究区域的必要性。本文以泰国、越南竞争为主线,勾勒了中南半岛地区有别于域外大国竞争的次区域合作竞争景象,阐释了泰国、越南在次区域合作维度竞争的机制和表征。次区域强国的自身定位与国内发展利益差异是推动泰、越两国次区域合作竞争的核心变量,而大国博弈的加剧进一步强化了两国在机制层面的竞争关系。文章以三河流域机制与柬老越三角、湄公河委员会以及沙耶武里大坝为案例,验证了提出的竞争框架。泰国、越南的竞争反映了域内国家在次区域合作维度的角色差异,折射出次区域合作层次互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泛北部湾经济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友涛 《创新》2009,3(2):42-45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区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性机遇。但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有可能妨碍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稳定与区域各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积极主动地构建和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和谐,对于亚太、亚洲、中国,对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各国的发展,对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乃至于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莺  张严冰 《南亚研究》2011,(3):100-115
印度的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政策深刻影响了南亚经济合作进程。近20年来,印度对南亚经济合作的重视逐渐超过对政治、安全问题的顾虑。在其积极推动下,南亚经济联系有所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经济融合的整体水平仍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内聚力弱、外向性强的特点。总体而言,印度在地区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产业基础差距较大,贸易互补性不强;贸易成本较高;南亚其他国家对印度的投资吸引力较弱,以及地区政治、安全因素干扰等。  相似文献   

17.
苏杭 《日本学刊》2008,(3):52-64
自2002年起日本经济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萧条,进入新的复苏阶段.日本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对外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促使日本政府提出了"贸易投资立国"战略.该战略以加强区域内贸易投资合作和建设开放而富有魅力的日本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中长期来看,虽然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是由于其符合日本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贸易投资立国"战略将成为今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8.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域外大国介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忠 《太平洋学报》2011,19(11):40-49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自启动以来不断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在参与合作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成为推动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域外大国也开始关注该次区域的合作进程,并且不断加大对次区域相关国家的支持力度,逐渐介入到合作的进程中。对外部大国介入到本次区域的合作,我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具体分析大国介入的动机差异,以稳妥、正确的战略应对,从而把本区域的合作建设成我国周边外交的良好范例,为制定更加灵活的周边合作战略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柴瑜 《创新》2011,5(1):31-38,126,127
亚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大湄公河地区是亚洲经济增长较为薄弱的次区域之一。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不仅能够为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未来地缘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实现。亚行将制定未来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应及时把握亚行战略方向,以亚行自身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中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向有利于各成员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卢文雯 《创新》2014,(4):60-63
印尼、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四国是中国进行对外经济合作的紧密伙伴,也是中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传统市场和重要市场。文章阐述了中国企业在东盟四国开展工程承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企业在东盟四国开展工程承包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东盟四国工程承包市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