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教藏传佛教与岷县汉族群众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教与岷县汉族群众信仰 众所周知,远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族的先民就信奉本教,藏语称“本布”()。本教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特点是“崇信鬼神和自然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所谓“喇嘛教”二、佛教与本教 (1)本教不是佛教 (2)本教的起源 (3)本教的派别 (4)本教与佛教的斗争 (5)本教与佛教的异同三、关于前宏期与后宏期四、关于藏区佛教各派的兴起与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 (1)阿底厦与噶丹派 (2)政教合一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具有鲜明原始信仰色彩的宗教,藏族本教和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相似性。比较分析本教和萨满教巫术仪式中“神灵附体”和祛病巫术中的“替身”现象,两者在昏迷原理、“附体”程序、“替身”仪轨和服饰法器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巫师和萨满的选择、训练方式和巫术仪轨的理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教和萨满教各有自己的特点,把本教和萨满教等同起来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文萃与信息     
藏传佛教不宜称“喇嘛教”尚风在《西藏研究》1986年第1期撰文提出:“‘喇嘛教’一词已约定俗成,改称‘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大可不必。”对此,桑德在该刊1987年第4期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说:对“喇嘛教”这一称谓,我国整个佛教界、藏族人民和藏学界人士均早已认为不妥,且一再提出不再使用这一名称,可有人至今仍在坚持沿用。藏文和任何佛经典籍中均无此种提法,是外民族给藏传佛教起的一种带有误解性的贬称。藏传佛教从公元7世纪时即传入西藏,从那时到现在,本民族人民一直称“佛教”,而不称什么“喇嘛教”。本民族人民有教有名在前,何须旁民族标新立异改称教名在后呢?“喇嘛”一词只是一个佛教僧人的名称,  相似文献   

5.
藏族本教的巫师及其巫术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族早期的宗教称为本教。在佛教传进藏区并取得统治地位后,本教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本教没有系统的经典,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也没有专门的寺院庙宇,只是由各类巫师为某种目的而施行某些法术仪式。也就是说,本教的话动主要通过巫师来进行,因而它反映的是一种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形式。“其俗重鬼右巫”一语,概括了当时本教的特点。这里的“鬼”即为鬼神,“巫”即为巫师,神巫结合构成了本教。关于本教巫师的问题,我们单从文献典籍很难看出其详细情况。本文拟借助于实地调查材料,运用历史文化残余分析的方法,对本教的巫师及其巫术活动作初步探索。本教的巫师虽然种类很多,概括起来可分四大类。  相似文献   

6.
利用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从灵魂观、神灵观和神性观等三个方面对藏族本教、古波斯祆教和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宗教观念进行对比研究,可看出本教、祆教和萨满教在宗教观念之间的异同及三者都存在的二元论、三界观和多层天界观等文化元素。而原始宗教意义上的本教和萨满教在宗教观念上则具有更多相似点,它们后来的神灵结构也都受到了祆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西藏,同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互相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到了公元八世纪,在印度北方兴起的以大乘佛教为基础,注重念咒和魔法的密教进一步传入西藏,在西藏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佛教终于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取得了统治地位。藏族以外的民族把这种宗教称为喇嘛教。  相似文献   

8.
苯教及其自然崇拜在甘南白龙江流域的遗存闵文义苯教是藏族社会固有的宗教,是藏族先民原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藏族社会尚未出现私有制及阶级社会的阶段,它始终是藏族先民的精神支柱。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从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到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  相似文献   

9.
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式是“行动的宗教”在藏族社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吸收了本教部分仪式的藏传佛教仪式对藏族个人和社会具有心理慰藉和社会整合功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调适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本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藏族的传统艺术,基本上是宗教艺术。 建筑、雕塑和绘画,它们都属于喇嘛教五大学问“五明”之一的“工巧明”:“明”是阐明道理的意思。“工巧明”包括土木诸种工艺,擅长于这种科目的喇嘛,就是藏族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了。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宗教几乎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艺术也是如此。比如藏边  相似文献   

12.
藏族是四川的主要民族之一,藏民全民信仰喇嘛教,宗教问题在藏区社会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达赖集团把对藏区的宗教渗透作为推行“藏独”的基本策略,加紧了对藏区的分裂活动。本文从四川省藏区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当前藏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阐述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四川藏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藏族神话中的自然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包罗万象、浩若烟海的藏族神话中,有大量关于宇宙奥秘、天地形成、日月规律、人类起始、地理环境生成的“解释性神话”。它反映了藏族先民从诞生起就开始了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探讨。这些探索虽然幼稚,但由于未受宗教的影响和前人认识的困扰,带着浓烈的天然属性和原始色彩,使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藏族先民改造自然、认识世界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彝族民歌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的打上本民族意识形态烙印,而彝族的宗教信仰,是彝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原始宗教借原始民歌以宣传,原始民歌借它增加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并推动彝族先民的物质生产,丰富精神生活,形象地记录了彝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并将彝族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藏族是一个崇信佛教的民族(也有少数人信仰本教)。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在与古代天竺及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相互交流过程中,佛家思想象一股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向藏族社会。随着“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强化,佛教势力在历代统治阶级政治庇护和经济支持下,相继挫伤本教等土著宗教势力,迅速渗入到藏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此,佛家思想成为整个藏民族的正统思想,长期而牢固地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支配和限制着人们的一言一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僧侣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大量的佛教经典也  相似文献   

17.
人类从他的童年时代开始,就出现了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接着是原始宗教的产生、人为宗教的出现,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然而一切宗教形式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向前推进而演进,并同时不断加深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因而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包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宗教思想这样那样的影响。 宗教对于藏族社会的影响,这比宗教对其他民族的社会影响强烈得多。藏文史书诸如《布顿佛教史》、《王统世系明鉴》等都说:“自聂赤赞普起至拉脱日年赞之间,凡二十六代,都是以本教护持国政。”(贤者喜宴》称:从西藏第一个王聂赤赞普开始,“赞普世系二十七代,其政权由神话传奇、  相似文献   

18.
元代宗教政策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宗教,归根结蒂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时代的任何宗教,总是历史地和具体的民族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当蒙古族的社会发展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游牧部落阶段时,她信奉比较原始的萨满教。但是在蒙古族统一诸部,在中国建立元王朝以后,情况便有了变化。她汲取了与萨满教比较接近的佛教,形成以喇嘛教为代表的新的宗教,并  相似文献   

19.
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再兴时期,史家一般认为从公元978年伊始。“前宏”和“后宏”的提  相似文献   

20.
论“五帝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帝从无到有 ,从不确定到固定下来 ,本是人为安排 ,并非古说。五帝说是战国秦汉士人的假设 ,只是历代学者落实“五帝”称谓的尝试 ,本与中国历史无关。五帝本是先民原始宗教中的神 ,是文化现象。“五帝时代”这一提法不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