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  相似文献   

2.
《乐记》的中和思想王耀贵《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音乐理论著作。比之于先秦及孔子的乐教思想,它显然系统化、理论化了;比之于它之后的音乐理论著作,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徐瀛的《溪山琴况》等,它显得更全面、更博大。没有一部著作象它那样,对我国音...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5,(6)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春秋》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乐记》成书时接受了《荀子·乐论》以及不同来源的先秦思想,而其基本音乐术语不会晚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另一方面,理解先秦诸子音乐话语及其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深入探讨《乐记》的成书动机及其各篇章的不同面向十分必要。《乐记》除了证明礼乐思想的正当性以外,也涉及音乐与情绪的密切联系,礼、乐概念的相辅相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系统化等各个方面。《乐记》集儒家音乐讨论之大成,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孔子乐之思想的研究多结合《乐记》来展开,但是,实际上《乐记》虽然继承了孔子的乐之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孔子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实是讲礼的规范作用,教民如何去做,而经荀子到《乐记》,则无限地夸大了乐的政治功能,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其次,对"郑声"的解释,后人多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乐论》中的记载来加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书中的资料来源并不一定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乐之思想有过度发挥之处;再次,孔子既肯定乐的形式美,又重视乐的内容,提出的目标是"尽美""尽善",而《乐记》对此有篡改。总之,《乐记》强化了乐的教化功能,完全否定了乐的审美功能,僵化了乐的创作原则,从而使乐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过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轩小杨 《理论界》2006,1(4):156-157
《乐记》中“乐与政通”的实质是音乐与社会政治生活相通。这里的“政”并非具体的政治观点、政治行为,而是一定政治统治下的社会生活。“通”是指音乐蕴含的道理与社会生活的实质,尤其是与政治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实质有关系,两者道理相通。进一步说,音乐与现实生活连系在一起,音乐中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状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学凯 《北方论丛》2003,(2):128-130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9.
“郑声淫”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孔老夫子说了“放郑声”、“郑声淫” 以后,《诗经》中的《郑风》就遭了厄运。几千年中,人们把它目为“淫诗”而对它侧目而视。 《礼记·乐记》便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到了《毛诗序》,更在“乱世”、“淫”字上做了不少文章。不过,《毛诗序》虽然指斥郑国淫风盛行,但它并没有把《诗经》中的《郑风》指为“淫诗”而加以否定,而是把它们作为“刺淫”作品加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礼记·乐记》与《荀子·乐论》大部分相似,不一致之处含藏了迥然不同的乐教治国思路,却被以往的研究忽略。本文透由剖判两者之异,显示出《荀子》实以法政的逻辑对待礼乐,直接导致对艺术的强力行政控制和遏抑,不但不能宣敷光大礼乐之用,甚至使礼乐沦为虚浮不实的政治宣传工具。真正理解礼乐教化需对此歧途有充分的认知和警惕。音乐在政治的因果链条中作为一个辅助因素,主要作为观政、察民情的方式,整顿音乐之根本须求之于政治改良。音乐当回归到"教"而非"政"的作用中,于政治中秉"仁"与"和"之精神亦足为乐之真义。  相似文献   

11.
贾克·阿达利的《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倍受欧美各地的知识界重视,其中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音乐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一种象征,它意味着秩序,同时也预示了颠覆。《大武》乐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乐舞,学术界对《大武》的研究主要停留于其作者及其乐章的考证问题上,本文认为,《大武》乐与《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中的论点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而这又恰恰证明了中国古代乐的政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其核心范畴是"和"。"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通过对《乐记》的"和"的范畴及其现实意义的多维度分析,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薛永武 《齐鲁学刊》2008,(3):109-113
《乐记》肯定了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揭示了创美主体情感的真实性,认为乐是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感性显现,是主体浓郁情感的抒发,是主体"气盛"的表现,进而达到和顺积中的中庸之美。情深才能文明,气盛才能化神,和顺积中才能英华发外。《乐记》通过对乐心互动之真的阐释,进一步证明了"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16.
《乐记》论乐,历来学者,褒扬者多,究其被推崇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曰《乐记》“感物表心”的乐本思想既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色彩,又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个性特征,即重表现、轻再现的特征。二曰《乐记》中“礼乐合一”论体现了感性理性对立统一规律,并因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主干。三曰《乐记》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美学发展影响巨大、裨  相似文献   

17.
《乐记》作为早期儒家音乐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在中国文艺美学的谱系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流传至海外,在世界美学与诗学理论领域独具影响力。19-20世纪,以英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学术圈,对该文本作了完整的英译与解读;与此同时,基于《乐记》英译的各个版本,美国汉学界尤其是华人学者也尝试阐发《乐记》的理论价值,以海外汉学的视角进一步确证其在中国美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释放其与西方诗学对话的空间,以此彰显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观点,这就是:“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见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辞典》)。现在看来,对这一传统的观点,有必要进行新的思考。一首先,这个观点作为一种普遍的原则和全称肯定的命题,它不能概括哲学史的全部事实,只符合哲学史上的个别情况,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要求、也只容许唯物辨证法这一种方法,任何违背唯物辨证法的方法都在排斥之列。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与《乐记》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前者是卜筮,后者是艺术,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其具体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三重对应的关系之上的。所谓三重对应关系,也就是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与卦(乐)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宇宙有天地鬼神,社会人生中有等级上的高低贵贱;与这两者相对应,《周易》的卦象中就有阴阳各爻的不同位置和变化,在《乐记》中就有宫、商、  相似文献   

20.
怀着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愤慨和不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的作品,也写了一些表彰和歌颂清官廉吏的作品。对于这两类作品,论者每多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两类作品反映了蒲松龄政治思想上的矛盾,理由是: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是对封建官僚地主黑暗统治的深刻揭露,而表彰和歌颂清官,则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统治。把这两类作品对立起来,扬此而抑彼,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允的,也不符合《聊斋志异》中这两类作品和作者蒲松龄的思想实际。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评价,不仅要看它写了什么,还要看它怎样写,看它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