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广东女子教育 ,以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女子学校为开端。广东地处中外贸易要道口 ,是基督教来华传教的前沿阵地 ,也是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开办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而教会女子教育 ,则开中国女子教育风气之先 ,促进了近代广东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传教士作为广东女子教育的创始人则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而来,新教传教士相继在华兴办教会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训练妇女基督教徒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作为教会传教事业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成为教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虽是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的载体,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5.
香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香港曾经是英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和殖民扩张的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文环境,客观上,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新式学校与西学的传播 1842年香港被割占以后,西方人蜂拥而至。传教士们也迅速将活动基地从南洋迁来,香港很快成为欧美传教士来华集散地,各种教会团体竞相成立。早期传教士主要通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可以说,香港近代教育事业是由传教士开其端的。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是马礼逊教育会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在此影响之下,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历来不受重视,女子的教育仅限于家庭而已。只是到了近代,女子才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中国女学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关于近代女子教育的专论甚少,本文拟对其产生和发展作一探讨。 中国近代女学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相继创办了一批教会大学,传播和实践近代西方文化,力图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但在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衔接,顺应了近代中国变法维新和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要求,引进了近代西方新兴的教育模式,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提供了样板和推动力,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之先河,刺激了中国新式公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早期现代化、人才培养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代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的女子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它虽然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却在封建礼教森严的中国旧社会打开一道裂缝,给女性以入校学习的机会,并且培养了一大批自信、自强的时代新女性。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外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阶段,外国传教士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国先后举办过中西学院和中西女塾,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在办学和办报的活动中,他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创办近代教育事业的意义,主张选派留学生,建议设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体制。林乐知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烟台启喑学校是近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和主持的专门教育与训练聋哑儿童的学校,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所聋哑学校。在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使数以百计的聋哑儿童受到了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具备了像正常人那样独立生活的能力,由“残废无用者变为有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启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尽管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启喑学校和推广启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散播基督之爱”,但其客观效果与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宗教的目的和范畴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中国被迫开放以后 ,基督教采取“以学辅教”的策略在中国设立教会女校 ,客观上打破了这种千年的陈腐观念。教会女校及反缠足运动的兴起 ,均成为中国女子教育 ,乃至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视角剖析金陵女子大学的组织变迁,可以看出,金陵女子大学诞生于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中国近代社会;经过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洗礼,现代科学精神成为引导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变更,它及时调整以顺应中央人民政府要求,但最终并没有摆脱教会大学的命运,伴随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南洋等地所办的旨在教育华人的学校重视不够。实际上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 - 1834)是近代新教传教士开办学校、从事教育的始作佣者 ,他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 ,成为以后在华所设的教会学校的圭臬  相似文献   

18.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矛头直指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面对教外人士的指责,以文字"卫道"著称的基督徒———张亦镜"挺身而出",从中国保守基督徒的立场出发对非基督教知识分子攻击教会教育事业的观点进行驳斥:否认教会学校充当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主张宗教与教育的统一,提出教育主权由教会中华人收回等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理性中充满激情、保守中又具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又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美教育交流中的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和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又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保守落后的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对中国的留学运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人才培养,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