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邓小平思想”,我曾先后写过四篇文章:第一篇,写于党的十二大之前的1987年6月,题目是《现在是正式提出“邓小平思想”这一概念的时候了》,被《社会科学论坛》1987年第8期刊用,发表时编辑将题目改为《关于邓小平思想研究》;第二篇,应中共山东  相似文献   

2.
《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我和胡乔木的一场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光远 《学术界》2001,(1):111-116
《作家文摘》2 0 0 0年 4月 7日有一篇摘自 3月 2 4日《解放日报》绿原文的文章 ,题目是《〈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绿原文章在《随笔》上发表时的题目本来是《〈国际歌〉几种文本的比较》 ,现在变成这样 ,不知道《解放日报》原来如此 ,还是《作家文摘》编者所为 ?看到这样的题目 ,我就不得不写现在这样一篇颇有一点“对着干”味道的文章。我是讨论那次改动的当事人 ,有澄清事实以免继续讹传的社会责任。《随笔》最近一期上已刊出我在 1 999年 1 0月 1 3日写成的《四十年前关于〈国际歌〉译文的一场争论》和五百多字的一篇《前记》 ,告…  相似文献   

3.
承《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的美意,将拙文《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列入专栏,并嘱写一篇自传性文字以相匹配。我明知自己够不上“立传”,也深悉给自我作赞有诸多不便,一不巧便会陷入“王婆卖瓜”的困境,但考虑再三,居然承诺下来。我这人一辈子都在跟文字打交道,读书时写笔记,教书时写讲义,从事学术工作时又要写论文、写书稿,写的字数加起来一定不少,偏偏写自己的很少很少。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机会稍稍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清理、检点一下在学术研究上的所做、所想,也算是给即将进入耄耄之年的我“立此  相似文献   

4.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说,废名的小说最难懂,这个评价,连作家自己也承认。《河上柳》就是其中之一。废名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曾说,“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写《河上柳》,是在某一种生活之中,偶然站在来地一颗杨柳之下”引起的。这确是一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别致,也颇费解的小说。其原因,是因为小说实实在在写了一个“梦”,写了作家“个人的脑海深处”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跳跃,空白,联想,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六一年,杨朔从锡兰回国后,曾对其弟杨玉玮说:“我要写一篇‘怪’文章。”在写作期间,他与友人通电话时,也曾说过:“我正在写‘怪’文章。”而后,一篇值得称赞的“怪”文章——《野茫茫》与读者见面了。(引文见杨玉玮同志与笔者的通信)。我认为,这篇散文首先“怪”在它与常见游记体散文的写法迥然不同。游记这种文体在  相似文献   

7.
<正> 前不久给《文史知识》写了一篇《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的约稿,接着《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又约我写一篇治学经验方面的短文,个人感到十分为难。这是因为:首先,我本来没有什么成功的治学经验。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中学教书,业余搞研究,一无人指导,二缺乏基本功训练,自己每每用野生植物来形容自己,其特点是长得不规格,果实小而少,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惟一的是生命力强,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活下来。由于在学术上成长得很不顺利,在坎坷的  相似文献   

8.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诗人孙文波的诗中借来的。孙文波近年在《山花》上发表组诗《母语》,其中的一首题为《改一首旧诗……》:重读旧诗,我感到其中的矫揉造作。/第一句就太夸张:“他以自己的/胡须推动了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人的胡须怎么可能推动时代的风尚?/想到当年为了它自己颇为得意,/不禁脸红。那时候我成天钻研着/怎样把句子写的离奇,像什么/“阿根廷公鸡是黄金”之类的诗句/写得太多啦。其实,阿根廷公鸡/是什么样,我并没有见过;黄金,/更是不属于我这样的穷诗人。写它们,/不过是觉得怪诞,可以吓人一跳。…  相似文献   

9.
“要敢于写无产阶级的人性”,这是王愿坚同志学习了周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所写的一篇体会文章的题目。周总理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切都套上‘人性论’”的粗暴的做法,号召作家解放思想,打破顾虑,努力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情。王愿坚同志对此深有体会,他回顾了  相似文献   

10.
《管子·幼官篇》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奇在哪里?一是题目奇,“幼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奇。二是内容奇,篇中有明明是阴阳家的不少语句,但又有法家的政治和军事论说,二者杂糅,奇。三是图形奇,有《幼官篇》,又有《幼官图》,两者文字相合,实为一篇,但图形排列有异,奇。对于这样一篇奇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思想内容到历史背景,都使人摸不住头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经过将本篇与《管子》书中文意互相对应的各篇作比较研究;并以其他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它的历史背景,这样大体上可以寻出一个究竟,发两千多年来的隐微。故写此新考,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12.
《快乐青春》2020,(1):45-47
成长,是一个充满快乐却又要经历无数烦恼的过程。不断长大的你们,身体越来越强壮,思想也越来越成熟、独立。同学们会不自觉地感叹:长大的感觉真好呀!请以“长大的感觉真好”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般来说,紧扣题目所做的文章,结构应是严谨的。茅盾谈《蚀》的结构时,说他“是粘住了题目做文章”,然而他又说《蚀》的“结构松散”。这两者是否矛盾呢?(一)谈到《蚀》的结构,一般人都批评它松散,茅盾自己也说:写完《幻灭》之后,“我从头看了一遍,觉得结构松散,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份素材。”(《回忆录》)关于结构的松散,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曾具体论述过。它大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三个中篇的联结上看,是松散的。《幻灭》《动摇》《追求》的人物、事件各自独立,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4.
我小时在书房除努力读书外,对用功不甚开窍,祖父因为时代变了,知道子孙中举当官无望,只望将来识字能混饭吃,所以督课不严,什么“绍箕裘”、“衍书香”已付之望外。我“五经四书”读完,下笔作文只是作钞胥,偶写一篇稍像样就是《论曹操》,祖父见之喜为加墨。 19岁出书房,从师宜雨苍先生(铎),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日本变法而强,吾国变法而弱,其故安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储说》的题意、分篇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非子·储说》共六篇 ,即《内储说》上、下 ,《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储”即储聚 ;“说”为故事、事理。整篇《储说》在初成之后只是《外储说》的形式 ,后来 ,韩非又对其作了重新整理 ,在部分内容前加了“提要” ,为了区别于已定稿的部分 ,于是 ,便在题目中加进了“内、外”二字 ,“内”以标示文已成稿 ,而“外”则明其尚属草创。至于“上、下、内、外”之分 ,原因在于编集过程中篇幅过长之故。《储说》是韩非用来教授弟子的材料 ,相当于一个学派内部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我不是村上迷,除了读过他《挪威的森林》等为数不多的几篇作品外,对其了解极其肤浅。如果不是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出现的地震文学热潮,我还真的没注意到村上春树还写过与《挪威的森林》风格迥异的“地震之后系列”的一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7.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活动开始得早、持续时间长、并始终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他对充塞于小说界的风花雪月、言情游戏之作就十分不满,曾作《正小说》一文加以批评。他自己那时的文言小说,如《穷愁》等篇,是本着“要有其本事,庶合于街谈巷议之论”的宗旨写出来的,内容“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同后来的相仿佛。”“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新潮》杂志一卷三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一生》(写于1919年2月14日),此后每年五、六篇,十余篇不等,到1928年,已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五个短篇小说集问世。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九八○年,我应北京大学出版杜之约,写了一篇题为《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文章,发表于该社出版的小册子《怎样写学术论文》(1981年5月第1版)上。那篇文章写得比较长,凡是那里谈过的,我都不想再重复了,这里只是继那篇文章之后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9.
胡老师,我拜读过您不少的著述,很受启发,同时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讨教。您的论文《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上海理论界获得此项奖励最年轻的作者.您当时的心情如何?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篇论文呢?我是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获奖消息的,当时除了兴奋,还有远在异乡听到母亲声音的温馨。十分感谢有关领导和评审专家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因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很不容易的,在复旦大学这也是头一次。我当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讲政治”的…  相似文献   

20.
一记得很多年前,《天涯》杂志的李少君说有人想编一本回忆80年代的集子,要我也写一篇。2002年1月,我写了《作为“思想剧场”的八十年代》,大约7000字。不知李少君说的那本集子后来是否出版了,但新世纪以来,我一直觉得回忆上世纪80年代之于我们这一代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