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2007,(4)
<正>消费模式与国民幸福易培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2007年8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快乐、幸福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实现和增进最大多数人的快乐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有益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增进快乐、幸福。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5月18日—20日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与国民幸福快乐”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5月29日在《光明日报》摘编认为,国民幸福与快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活着不是应该,需要你的选择,无聊但我不空虚,这是我个人的决定。我快乐,因为我没有主义;我快乐,因为我什么都放弃。”他唱着陈底里的《我快乐死了》,心越来越迷惘,什么是快乐?哪儿才有幸福?如果他像陈底里那样什么都放弃,能站在幸福的门前吗?他把疑问装进背包,决定寻找他的“幸福伊甸园”。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亚里士多德适度的伦理观角度探讨幸福,认为幸福就是适度,就是面对痛苦、超越痛苦,享受必要的快乐,适当享受快乐而不沉溺,并且适当地控制欲望使其成为人生的动力。适度的幸福观对于人生中的痛苦、快乐和欲望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生平反思现代中国人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克慧 《社科纵横》2011,(9):129-130,136
从现代中国人幸福感缺失的事实出发,本文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合理欲望的满足,是长久的快乐体验,是各项幸福指数的综合反映。从马克思少年时对幸福的神性期望、青年时对幸福的理性表达及成年后对幸福的人性体认,对他追寻幸福、实现理想的一生展开追溯,由此反思现代中国人应该具有更加完备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我有个朋友,职位并不很高,薪水也不太多,可是却比很多人过得快乐,或者说对生活的幸福感比别人强。一日,向她请教幸福秘诀,她告诉我:其实我以前也经常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后来,有件事启发了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2012,(4):32-33
从1997年到2011年春晚,央视主持人朱军站在春晚的舞台已经15个年头,被问及这十五年的经历感受,他坦率地说:“累且快乐着,也很幸福。每年到春晚排练最紧张的时候都会筋疲力尽,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我感受到了那份幸福,那份快乐。”  相似文献   

8.
林肯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定实现某种幸福,他就一定会得到这种幸福。我们体育教师如何才能拥有职业幸福?对待工作只要做到“三心二意”便是幸福的法宝。“三心”指的是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二意”指的是与学生交往应有诚意和课堂教学应有新意,那么所有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让学生快乐,让自己幸福。  相似文献   

9.
“快乐主义”(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昔勒尼流派)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在理性主义看来,快乐是与理性无缘的,它只是在终极的意义上———理性的现实化或现实的理性化———才体现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快乐与幸福。康德说:“因为每一个人的快乐与痛苦的特定情感将决定他所追求的特定幸福,即使是同一个主体,他也会根据这种情感的变化而追求不同的需要,因而,主观必然的法则(作为自然法)客观地是一个真正的偶然的实践法则,它可能且必将根据不同的主体而完全不同,所以,它绝不能提供一个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伦敦,…  相似文献   

10.
作家和艺术家,这是人世间多么迷人的职业啊!对于真正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他最大的幸福不在鲜花、稿酬和名声,而在于创作本身。当代旅美中国作家於梨华说:“一个作家最大的快乐来自写作本身——当然是指写得顺手的时候,更大的快乐来自读者的反应、共鸣,最后的快乐才来自所谓的名与利。”这种写作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快乐、追求理想的快乐。人是富于理想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幸福思想史上两种主要幸福观念的批判性分析,本文认为,幸福就是享有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或者在人生中能够持续存在的积极快乐。幸福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想象、追求和体验,主体对幸福的不同体验也反过来影响着其对特定意识形态的态度。"中国梦"是对幸福的一种想象和许诺。从思想建构的角度理解,"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念,而且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建构起社会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幸福想象。  相似文献   

12.
罗军伟 《社科纵横》2011,(11):111-11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反思和超越。它将需要的满足作为幸福的内驱力;它把劳动视为幸福的源泉;它以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在肯定个人正当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幸福;在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在奉献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快乐中升华幸福。  相似文献   

13.
让幼儿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是所有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温暖照片     
《东西南北》2008,(9):40-40
中秋节的幸福在于团聚的快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听风、煮茶论史,说说这一年过半的奋斗故事,讲讲经历的人生喜乐,团聚的快乐让生活的艰辛淡泊成一缕雾气,淡然飘散。  相似文献   

15.
汪涵 《东西南北》2010,(12):28-28
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 听到这个:你会吃惊吗?你一定不明白当木匠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四种汉堡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甚至从汉堡里总结出4种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走进你家     
《半岛新生活》2001,(5):59-59
家能包容自己,是属于自己真正的地方。人们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呵护着、装点着自己的家,一点一滴都是快乐,不为别人的赞叹,为的是想起他的时候,心里一片温暖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青岛画报》2014,(2):68-69
如果工作的动力源于对工作本身的热爱,那么很容易便会体会到它带给自己的幸福,要是再加上认真的态度、吃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创新的追求、真诚的交流以及淡泊的欲念,那么工作便真正成了体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载体,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学生。"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实现了儿时的理想!"她是幸福的,从小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在三尺讲坛快乐耕耘,时刻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感染着她的学生。她说:"我不仅是孩子们的地理老师,我还想成为他们幸福的耕耘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9.
时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三七撞上二十一》告诉人们:三七二十一虽然是一条定律,但定律之外,还有太多秘密和命运的悬念,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也好,或是消极的态度也罢,找到自已的幸福和快乐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春节渐至,喜庆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幸福时刻总是让我们难忘。今年,让我们用DV记录下那些特别的日子吧,让欢乐随时直播。快乐过大年,DV开拍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