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迟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涯,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早期园圃里就绽发了最初的花朵,那就是反映抗战初期淞沪战役的《大场之夜》以及《赫奇队长底被捕》。建国之后,他又留下了三本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哥德巴赫猜想》,还有未曾收集的《法国,一次春天的旅行》、《赵元极的画》等篇。如果说,徐迟在早期还是以诗作为主,偶一涉猎于报告文学领域,那么,建国以后他的文学生涯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以报告文学来“充当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录员”(见《我们这时代的人·后纪》)了。  相似文献   

2.
丁东 《源流》2011,(1):28-29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底发表的《歌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  相似文献   

3.
11年前,徐迟以《哥德巴赫猜想》揭开了新时期10年报告文学的帷幕,进而名篇迭出、高于如云、大潮不衰,竟以每年干数篇之奇观蔚蔚然呼啸文坛,何等壮观!也许正由于这壮观,报告文学跌宕在一阵接一阵的强烈反响里,眼里溢出兴奋,笔下描绘着  相似文献   

4.
徐迟同志在《向着二十一世纪》这篇短文里说,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他问津于自然科学,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那里呵,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蝾,情节感人。真正神奇,无法形容的丰富。”(见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徐迟同志勇敢地进入了这个领域,画出了那美丽、神奇、丰富的世界。他写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是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央,南浔风光,南浔实小,风光之窗。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原址于南浔镇南东街丝业会馆内,前身是丝业小学,已有百年的办学史,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等丝商富家子弟求学的地方,学校凭借南浔人杰地灵的优势,孕育了一大批名人,其中有著名文学家徐迟、著名生物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两弹元勋屠守锷、原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桂世镛等。著名文学家徐迟,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徐迟晚年在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里,一口气用66个"水晶晶"抒写他的故乡南浔,可想他对故乡是多么眷恋和热爱。  相似文献   

6.
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集《歌德巴赫猜想》,黄钢同志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以及近三年来的一些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报告文学的巨型编钟又一度强烈地震撼了神州大地.在开展史无前例的革命建设大进军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像沸腾的大海,“飞沫起涛,状如天轮胶戾而激卷,又似地轴挺拔而争回.……惊雷浪奔,骇水迸集,开合解会,瀼瀼温湿.”(《海赋》)这样飞速发展的现实,多么需要报告文学家用激情酣畅的笔墨,来提高和升华人民的精神境界,来反映党和人民的精神的力量呵.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第一代作家孙健忠同志的《甜甜的刺莓》,发表于一九八○年《芙蓉》丛刊第一期,在一九七七——一九八○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甜甜的刺莓》  相似文献   

8.
徐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也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报告文学家。文化革命前,他结集出版和单篇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有《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一桥飞架南北》、《祁连山下》等。“文革”后,他更是焕发了创作的青春,以高度的政治远见,勇敢地闯入过去少有人问津的文化科学领域,跋山涉水,探索隐微,辛勤耕作,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科学诗篇:《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形天舞干戚》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形天舞干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报告文学评奖活动中,分别获得优秀  相似文献   

9.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文苑轰动,众口传诵.不少评家对作品所揭示的深刻意义,它直接反映的我们时代的精神面貌,火热的战斗特色,以及巨大的鼓舞教育作用,给以高度评价和肯定.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报告文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无疑是有一定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徐迟同志是擅长写报告文学的老作家。他曾经说过,报告文学的任务是“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前敌后侧翼,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激流中,突然出现在正是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①《哥德巴赫猜想》一发表,就激动人心,反响强烈,其原因也正在于它是完成了这样任务的一篇报告文学:它在我们生活的激流中翻起雪浪,在  相似文献   

11.
“四人帮”倒台后,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新发展,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论、评论文章也多起来了,并在新阶段再次出现了关于报告文学创作问题的原则分歧。徐迟同志在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报告中,谈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写作时说,掺了“一点砂  相似文献   

12.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集中力量发动组织工人的同时,也开始探讨中国的农民问题。一他们发表文章论述农民问题,利用所编辑的报刊登载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社会调查和通信,开展关于农民问题的讨论。《新青年》1918年3月发表的第一篇社会调查就是《震泽之农民》,1920年1月又发表《山东的一部分的农民状况大略记》。在1919年12月发表的《长沙社会面面观》、1920年4月发表的《山西底山西一部分的社会状况》及1921年1月发表的《海属社会面面观》等社会调查中,都论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4.
打倒“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全国范围内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这块园地上,许多老作家重新拿起了笔,新的作者茁壮成长。无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都超过了过去,出现了一大批为广大群众所称颂的好作品。今年五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奖活动中,有三十八名报告文学作者三十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痴情》,黄宗英的《大雁情》、《美丽的眼睛》,张树绅的《正气歌》,扬匡满、郭宝臣的《命运》,柯岩的《船长》、《特邀代表》,刘宾雁的《人妖之间》、《艰难的起飞》、  相似文献   

15.
长寿之道     
《老友》2007,(5)
"秋翁"健康长寿"五乐经"○甘云芝"秋翁"是电影《秋翁遇仙记》的花匠。1997年,前抚州市文联主席吴林抒为我写了一篇《文化宫里的秋翁》一文,发表在北京《中华之魂》杂志和《抚州日报》等报刊上。从此"秋翁"就成为抚州市老工人对我的昵称,我虽愧不敢当,倡也大胆地以此为我的笔名。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有幸读到王锺陵教授的两本文学创作集,即2005年出版的《台北的忧郁》和《太阳的葬礼》,眼界大开,深为佩服。《台北的忧郁》是大陆第一部写台湾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不仅如此,其调查报告式描绘原生态的富赡翔实,其山水风情散文式的诗情画意,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也都具有创新的意义。因为《文艺报》等报刊已经为此书刊出了评论,拙评对于此书就从略了,本文专谈诗文集《太阳的葬礼》。《太阳的葬礼》开卷也是一篇报告文学:《香港印象》,写得大气而优雅,作者对香港的观察十分仔细,分析也深刻,在结构安排上,又颇具匠心:全文三个主要部分之…  相似文献   

17.
1956年,23岁的彝族农民普飞在《边疆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舅母》。从那时起,他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计120多万字,现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散文集有《妇女队长》、《重赶峨山街》、《对象》。他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了彝族农民作家,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注目。他的创作也和他爬乡间的小路一样,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现为人大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编了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编3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0余篇。知名  相似文献   

19.
《说稗集》出版了。它是吴组缃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论著结集和成果结晶。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有幸修习他当年开设的“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论要”等倍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也阅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重要论文;今日捧读此集,一方面如温旧课,如对故人,同时又得到新的收获,颇有温故知新之感。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吴先生研究、教授古典小说时间之长、功夫之深、方面之广,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说稗集》收文仅十七篇,约十八万字,数量并不算多。这除了“文革”使他失去十年出成果的  相似文献   

20.
<正> 维新志士、一代文杰梁启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他在“公车上书”以后,创办了《中外纪事》(初名《万国公报》),开始了“报馆生涯”。他在1896年于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期间,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评论文章,鼓吹变法维新,“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省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时务报》到戊戌政变失败以后的《新民丛报》的十多年中,梁启超发表了一百多篇评论和专著,以感人的笔触,富有说服力的论述,喜爱怒骂皆成文章,吸引着、影响着一大批读者层。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震憾之深,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所少见的。——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从长沙师范老师那里,借来一本《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