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名思义,植物考古学是同时涉及到考古学和植物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并分析古代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这就决定了植物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是现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1]植物考古学在我国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学科体系,研究状况落后于我国考古学的整体发展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通过考古发掘主动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缺少植物遗存实物资料,自然无法展开相关…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份,考古学是依据人类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研究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我国的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引进的。考古资料湮埋在地下,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对古代遗址进行调查发掘,需要借助各种自然科学方法,作文字记录、照相、测量、绘图等取得完整资料。进行室内整理工作,也要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各文化遗物的形制特点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边境考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为研究黑龙江省的古代历史,积累了一批珍贵的科学资料,同时,为揭露和批判苏联御用文人,利用文物、考古工作替老沙皇和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提供了实物证据。 一、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黑龙江地区的最初开发 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曾经几乎是个空白。解放前,虽然有人提出过顾乡屯、黄山、札赉诺尔旧石器时代文化问题,但因缺乏地层关系或标本本身的不准确性,解放后我国学者对它的年代提出过质疑。苏联御用文人为了卑劣的反华目的,在黑龙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大做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考古从1930年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开始,至今已将近100年历史。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从6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第一座城市后,城市就成为文明诞生的摇篮,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的标志。现有的考古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化、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的性质等,为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实证资料。本文介绍了城市考古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城市考古的分类,并对城市考古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城市考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巍 《新华文摘》2022,(2):150-155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现将...  相似文献   

6.
以彩陶纹饰为主体的史前纹饰(包括一些遗迹)以及青铜时代的一些纹饰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考古学诞生200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可行的理论、可靠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和释读,导致这些极其重要的考古材料、现象和研究对象至今未能得到科学认读和理解,从而影响了我们对古代人类精神文化以及整个人类发展历程、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考古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和转折时期,不仅需要而且已经具备基础使我们提出建立考古纹饰学,理顺考古学研究的内部历程、结构及其间的关系,完善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最终指向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即复原历史、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7.
遗址是古代人类遗留的城堡、村落、住宅、作坊和寺庙等基址。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发掘对后世研究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当代发展旅游经济的独特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考古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约 7000多处,其中已发掘了 400多处。在众多的遗址中,半坡、河姆渡和大地湾等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半坡遗址, 1953年发现,此后进行了 5次发掘。位于今西安市东飍河右岸的半坡村北台地上,大约距今 6860年至 6300年。总面积 5万平方米,已揭露 1万多平方…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0,(2):111-113
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物质遗存,不仅拓展了西方现当代艺术语言,也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发掘美术考古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探讨美术考古学对于当代中国画的价值学既是借古开今,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母系社会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和现代人类文化学的发展,人们对原始社会不同阶段的年代、过程与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作者认为:摩尔根所建构的母系社会是遥远的史前时代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关于母系社会的争论不能仅仅依靠现代民族志就可以作定论,而需要对人类古代文明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作者通过对先秦史料及现代考古材料的研究与考察,重新确定了中国古代母系社会的上限与下限,并揭示了其兴衰的历史、文化与生态的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5)
2011年6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锦州龙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包含有青铜和辽金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青铜时期遗存发现有两座灰坑,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辽金时期遗存发现有四处房址,23座灰坑。此次发掘为研究小凌河流域历史变迁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1.
美国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隶属于人类学。它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学术传统那样隶属于历史学,似乎是历史的偶然。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土著印第安人,当人们从古代遗址中发现文化遗存的时候,总是自然地把这些遗存和土著印地安人的祖先联系起来。这种学术上的联系最终造就了美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长期以来,不断有考古学家论证考古学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应该是人类学的,并且一定会为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公众考古是考古学专业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大众化的矛盾产物,交流与解释是其基本命题。公众考古学的理论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中国却存在着公众考古的实践。中国公众考古的途径和方式有参观考古现场、摸拟考古、科普考古图书和直播考古等几种基本模式,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选择适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贺中 《青岛画报》2022,(2):44-45
唤醒沉睡的遗存,解读出千百万年前的场景与生活,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探寻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起源,这也许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 1月7日,作为青岛市博物馆的新年首展——《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开展,以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契机,展示了青岛地区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并打开了"时光隧道",一起走进...  相似文献   

14.
<正>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重大事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掘,它的宏大气魄,它的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存,为人们打开了新的眼界,逐渐揭开了因古史记载不详和过去某些学者对古史的大翻案所造成的迷雾,显露出比安阳殷墟更古的文明光辉。它为认识我国三代及其以前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它不愧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古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15.
王坤 《唐都学刊》2013,(6):109-113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世界各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外引人注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规律的科学,人类一切与精神或精神文化有关的历史,其实就是传播的历史。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分析古代中日间的信息传递,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0,(4)
东团山遗址(包括帽儿山墓地),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张忠培等先生最先发现并最早报道的汉夫余文化遗存,而且在东北地区是发掘工作做得最多的,按着考古学界以最先发现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最先见于报道的考古文化所在地命名考古学文化的惯例,将"东团山文化"作为夫余文化的代称,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如果此名能够成立,那么西团山文化代表青铜时代文化,东团山文化代表铁器时代文化即夫余文化,这对建立吉长地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正史记载,中日交往始于两千年前。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考古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地质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中日交往可_L溯到地质学上的洪积世 (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即十几万年前的远古年代。这就进一步说明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和《山海经》等仅有的文字材料,尝试探讨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18.
亚洲史学会第十次研究大会于 2 0 0 1年 3月7~ 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亚洲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它于1 990年 3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并举行了第一次研究大会。此后 ,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会议。其会员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 ,也包括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从事亚洲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学术研究的学者 ,总人数达数百人之多。学会的宗旨是加强对亚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史学研究 ,促进各国学术界之间乃至学者个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讨论…  相似文献   

19.
面妆作为中国妇女日常生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取向。从古代妇女的面妆中可以体味出“阴阳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封建社会意识及其相关的伦理观念,也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妇女的心态、意趣和品性。它既是一种生活习俗,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之所以妆点脸面并予以特别注重,首先是因为它处于人体的最上端,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一颦一笑,一嗔一怒,莫不映示心灵意念。其次,随着古代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化,人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发展,关于人类自身美的观念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对于能够集中显示一个人精神风采的面部容貌的美自然更为注重了。但中国古代妇女由于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在婚姻问题上,往往被动地成为男性的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科学的早期,大约从十六、十七世纪以后,机械论在科学中已相当地盛行了。这种机械论正好是与古代科学中的机体论相对立的。这是人类认知自然的方式的重大转变,它深刻地影响到各该时代的科学的形态:古代科学是机体论的,它力图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拟人化的理解;近代科学是机械论的,它力图对各种自然现象构建力学机制的模型,然后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各类自然现象,或对各类自然现象作出机械论的解释。近代科学中机械论的典型表现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所表达的科学纲领。本文并不试图阐明从机体论到机械论这种人类认识方式重大转变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仅仅试图从正面说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科学纲领本身。关于前者,作者将另文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