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家协调说、需要国家干预说是经济法学界的两种影响比较大的学说,首先对这两种学说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两种学说有三个方面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承认市场失灵、都将经济法界定为社会本位法、都认为协调或干预要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同时认为它们的主要分歧之点在于对经济法的产生、立论点、性质、调整对象、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法应以"协调干预论"概括更为科学,因为这样的概括就将学界公认的经济法的两大部分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精神都包含在内.最后本文对经济法的一些基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经济法学界,效益价值作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比较流行,但这种现点缺乏严谨的论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本文从分析"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和"效益价值"的概念出发,以论证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法的效益价值理论已不适应经济法的发展,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经济法以其公平、有效的竞争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自从经济法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兴起以来,关于经济法的地位特别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调整对象的划分上.在经济法学界,出现了种种"调整对象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国法学界长期受苏联法学的影响,以调整对象和方法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法作为20世纪世界法律体系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之一,是在全球范围内适应时代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提出学术研究要破除"凡事追溯历史"的观点,印经济法产生于市场经济社会,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社会无经济法可言.其次,对经济法起源中的改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思潮进行了反思.最后指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为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相应的经济法体系主要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  相似文献   

5.
有期徒刑等级的划分应以修正的刑罚分配主义为指导。在立法阶段,有期徒刑的轻重等级划分具有标示罪行轻重的形式机能,应以5年和10年作为轻等、中等与重等有期徒刑的界点;在行刑阶段,有期徒刑的长短期划分具有标示不同期限自由刑改造效果的实质机能,应以1年和15年作为短期、中期与长期有期徒刑的界点。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族徽文字是研究商周社会族氏关系、家族形态的重要史料,对其时代判断应以铜器形制为依据,结合商周铜器分期体系,首先确定一些典型墓葬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尺,参照墓葬年代及铜器组合特点进而确定标准器,以年代明确的族徽铜器作为划分该族其它铜器的时代坐标,然后判明传世铜器上的族徽与非族徽文字,依据其形制、纹饰、字形书体等因素进行综合断代,以建立各族系铜器发展变化的先后序列。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步伐,经济法的研究日益繁荣与发达.与之适应的是经济法学说呈现"百家争鸣"之态势,"社会公共性"说作为其中一家之言,特别是在1992年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之后,几乎成为经济法学界的通说之一.因此,实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科史的分期问题是写史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期标准不同会导致分期的不同,由此牵扯到一些关键性材料的评价也不同。如中国语言学史、汉语音韵学史、汉语语法学史等的分期都有争议。以汉语语法学史为例,如果否定《马氏文通》的创造性,就会把1889年至1936年,甚至到1949年,均称为汉语语法学的摹仿期;否定迄今为止所有的汉语语法书的创造性,则认为“直到现在也没有写出真正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语法书来”。  相似文献   

9.
动词体是俄语语法中有争议而又最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体的划分和使用应以语义、语境为标准;体的实质是一种词汇-语法范畴;体的用法分为一般用法和转义用法;绝对用法和相对用法;变体用法等。语言学界流行的所谓"内在界限"的标准不能作为体的划分和使用的唯一理据。对体的研究应以动词词组、句子及上下文为整体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 《江汉论坛》1984年10月号发表了王献永同志的《论鲁迅杂文艺术的演进》一文,王文对于鲁迅杂文的分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该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同时受制于作家的主观思想,但作家的思想决不能等于作品的艺术思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经济法的健康发展。作为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不同于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是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总体,而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是社会性法,是以社会利益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体。因此,经济法和社会法同属于社会性法,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的词学研究与传统的词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的词学研究,原不是为了词学的“中兴”,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但是他的研究本身,由于使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给千年词学带来了新的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客观上导致了词学的“中兴”。胡适对词史的分期,对词人词作的评价,与他所持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和白话文学的标准是相统一的。评价胡适的词学研究,应该着眼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论需求。只有坚持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切入点研究经济哲学的历史演进, 通过对经济历史背景及其对应的有效经济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才能从中寻找出经济哲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及其对中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5.
柳素平 《南都学坛》2002,22(2):20-25
孔子的治史态度是严谨的、科学的 ,孟子在治史方面却过于主观化、片面化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不同的修史原则 ,对待史料的不同态度 ,历史评价的不同标准。孔孟不同的历史观、身份和经历 ,是二人治史态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批驳,阐述了关于历史著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柳宗元认为历史著作应注重内容的真实,写作内容应有所选择,应简洁,前后一致,并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也是其经学著作观,反映了柳宗元对经学文献的看法,体现了柳宗元的经学研究观念,反映了中唐时期经学、史学的变化。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与其哲学观、历史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社会法”说作为当前经济法理论研究中的流行观点之一,无疑具有重要地位.但反思“社会法”这种经济法的研究进路和方法,其局限性亦相当明显.从本质层面看,把经济法纳入社会法范畴存在着对其前提预设进行理论解释的困境,同时,经济法所具有的特定经济性,亦决定了它与社会法的殊异;从利益层面看,现代法的平衡理念及社会利益的模糊性、中介性和非终极性,决定了社会利益并不是经济法的本位或基石;从主体层面看,社团法律性质的多样性、社团地位的非主导性、社团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非对称性,决定了社团不能成为经济法中最具特性的法律关系主体.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与行政法是独立的两法律部门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本文从经济法与行政法产生背景和本质差异的角度来比较两部门法中国家主体的不同,认为在经济法中国家主体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而在行政法中,国家主体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从社会法之角度指出行政法与经济法在边缘上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阈、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必要性源自环境问题构成现代法学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深层次原因源自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涉及现有法律体系下,二者如何界分领域、分工;涉及面对同一现实问题时,如何对两种法律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旨在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重构和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有利于环境法学和民法学拓宽视阈、转换思路、价值重构、方法更新。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双向互动的对话中,环境法学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民法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尝试在新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下进行,应淡化“领域定性”观念而代之以“问题定性”观念;为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确立了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反垄断法》出台的日益迫近,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建也开始初露端倪。然而,对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设置及权限划分,不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尚刚刚起步,学界看法也未尽一致。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构建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反垄断执法机构构建模式、内部设置及所享有的职责权限等诸方面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