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随着"记录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深化之中。正因为如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紧密相联的是创造性历史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历史思维具有以下的特点:能再现、再认历史;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演义小说虚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构本来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但由于历史演义小说与史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其虚构的特质有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历史演义小说中的虚构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价值体系的演变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价值体系的演变史,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只有透过价值体系的"眼镜",人们才能认识历史现象.我们每时每刻所知道的历史,只是我们所达到的历史认识,历史学家应当通过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逐步逼近历史真实;历史的认识价值归根到底是塑造人们的价值体系,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正在发生着的历史;社会价值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历史之谜的解答在于价值体系的成熟,当代人应当在价值体系的进化上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古本散曲文献整理是一项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重要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人们对曲集版本的了解与认识,纠正曲作选本中一些词句的谬误;有利于人们了解曲作中记录的一些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有利于把握曲文中透露出的古代文人的某种心态与生活情趣;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某一地域文化的了解,等等。同时,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也为古本散曲文献数字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韩振峰 《中华魂》2014,(21):14-1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史即为治史,要旨在于根据历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内在联系与发展趋势,揭示历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探寻历史规律。然而,在唯物史观产生以来,与之相比较甚或对立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历史理论,影响、妨碍和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其中,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所谓的"反思""重评"而消解和重构,与唯物史观争夺在历史问题认识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其推崇的政治意识形态提供所谓的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6.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12,32(2):6-13
西汉刘安所主编的《淮南子》在史学思想方面颇多建树。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任务则是揭示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智慧;历史学是研究包括自然史、人类社会史和思维发展史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学问,其功用主要是给人提供智慧和能力。"道"是历史发展的渊源及其规律,人们创造历史必须顺从"道",一是要注重"时",即注意依据历史条件的变迁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注意到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作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是退步的。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其因是历史认识客体的自身规律特征、主体相应的知识意向和由文章与情绪所构成的历史认识媒介;认识的形式一是从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出发来认识历史即"执一而应万",二是从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认识历史就是类推;认识的范畴主要是"阴阳"和"五行";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体验的相对真理则是普遍的。史学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淮南子》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法治与德治是两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其内涵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同时又具有随着时代、条件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弹性.这种弹性,一方面出于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同时代法律与道德规范本身的变化.因此它们才能与世推移,成为政治思想领域经久不衰的议题和人们对治国方略恒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戚继光的研究和认识 ,基本上集中在对其作为爱国主义将领、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的认知和评价上 ,而对其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的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著名人物、其对中国海洋文明历史发展的影响、其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的作用、其作为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却还远远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挖掘和发挥。戚继光海防思想及其实践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沿海各地戚继光遗迹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及其当代开发与保护 ,是我们今天的戚继光研究所更为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充分了解其内涵特点,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抓住认识根源,把握内涵的历史性,了解历史因子;抓住认识能动性,创造性,把握内涵层次性,了解文化因子;抓住认识目的,把握内涵价值性,了解理论因子,从而增加培育践行的自信心与自觉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点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人们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真理的长河中前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渐达于合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一次两次实践不能了解其全貌,不能认识其本质,往往要经过许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对一个人,对一个政党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考察,既听其言,又察其行,才可达到真正的了解。总结历史,就是要从人们过去的实践中反复比较、研究,从现象到本质,找  相似文献   

11.
开放存取期刊(OAJ)是未来期刊的发展方向,在其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学界、出版界对其形成了一些传统认知,但由于学术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地域的不同,OAJ又出现了一些有违传统认知的情况。在介绍对OAJ的传统认知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OAJ的辩证认知与思考,并相应探讨可资借鉴的方法,有助于OAJ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中的司法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解读和认知,运用例证、比较分析和理论归纳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究,认为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是仿效汉魏晋以来的中原汉制建立自己的司法制度,但在一些方面也不乏创新和建树,从而对中国历史上司法制度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认识史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统一,其研究就是“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与现有的各门社会主义学科相比,它有把社会主义主体纳入研究对象、对社会主义客体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从认识史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等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作为一种对认知的认知,提出之初便遭到质疑:主体与客体界限不清,认知与元认知起始不明。本文对广义与狭义、一般与特殊和不同概念范畴中的元认知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元认知与认知、意识、心理理论、智力和执行功能等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元认知的提出对于心理学研究本身和教育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认识的主体性息息相关。认识的主体性为奋发有为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知识经济为认识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认识的主体性赋予人生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网络对政治认知的冲击,即主流政治文化认识断裂;民族国家意识淡化;政治责任感缺乏;对现实政治疏离。分析了解决网络对政治认知冲击的对策:优化网下社会环境,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政治实践,强化网上政治作为,包括利用网络保存主流政治文化;完善网络法律政策体系;强调网络伦理约束;加强政治认知多元化与平等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核电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核电最终目的在于减缓能源危机,保证能源安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然而在核能发电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核伦理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核电发展需要坚持决策参与、多方参与、信息公开和利益保障等伦理原则。由于我国核电发展相对较晚,公众参与途径尚未完善,因此,提升核电发展的公众认知度,保证核电规划的公共性和增强核电项目生命周期的公众参与程度是推动核电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意义传递的符号表征,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语言学的发展是以哲学作为基石和摇篮的,在语言认知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不同哲学流派的存在,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及其阵营,导致了不同语言学派对于语言认知的分歧,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认知观。体验哲学观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认知与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体的体验实践及其哲学基础上。因此,厘清语言认知哲学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把握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性,理解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年期是人的个体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人的个体认识发展史好似人类认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青年期认识基本上处于科学认识阶段,由分析性认识向综合性认识发展的过渡时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理性主义色彩,批判性和创造性,两极化即形而上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盲目性和自觉性两极发展等特点,研究青年期认识特点,对于个性教育、创造教育和幸福教育的研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形成背景、焦点问题、核心观念和基底情愫为基线,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球环境话语体系大致可被分作三个阶段。从谋求生存的"生存主义"到寻求可持续性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更加自信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这三个阶段在认知或思考范式上不断更新,其主流位置在渐次更替,因而呈现出一种渐进或演进的趋势。对中国而言,认知或了解全球环境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变迁趋势将有益于它进一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