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门阀·门阀政治·门阀观念付永聚门阀地主是中国古代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它曾经创造出一个门阀政治的特殊时代,而且还曾以强烈的门阀观念影响了长达六、七个世纪的中国历史。1.区别是否门阀的标准,迄今见仁见智,难...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杰出的东方百科全书知识学者,哈萨克伟大的科学文化先驱阿布·纳斯尔·莫哈玛达·阿里·法拉比生活的时代(870—950年),正是人类文明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公元八世纪至十世纪。这一时期也正值为丝绸之路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古代唐朝中期、西方的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弘扬伊斯兰文化的时期。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时代的特殊重要,是因为人类文明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化:希腊、  相似文献   

3.
自然理性·神秘理性·人间理性──前希腊化时期美、形式包忠文,宁耘自然理性时期人类精神的童年时期,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神秘的色彩。关于遥远的英雄时代的知识我们只能主要地从荷马的史诗中获得。荷马在他的史诗卷首曾向缪斯女神呼求灵感。这一行动本身暗示了一种艺...  相似文献   

4.
孟繁冶 《文史哲》2006,3(4):73-78
诫子书是从至亲至爱的血缘亲情出发来客观真实地反映魏晋士人心声的。它对魏晋士人心态的反映,表现在志存高远、贵生保身、戒酒节酒等三个方面,体现出了当时士人们对生命的尊重珍爱,和对家族长远利益的由衷关怀。魏晋士人这种有悖于生活方式的内心世界,表明尽管魏晋时期佛道昌盛、玄风竞煽,儒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但其社会主导性地位并未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5.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将·补”句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四个阶段。这一句式中的“将”字词性为助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宇的动词意义,至唐代已正式虚化为助词。宋元为助词“将”的发展期,至明代达到兴盛期,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动·了·趋补”句式。由于这一句式中的“了”和“将”所出现的环境和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很难并存,结果“了”逐渐代替了“将”,至清代,开始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6.
东汉魏晋时期颍汝、南阳地区的私学与游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魏晋时期,颖川、汝南、南阳地区的士人在经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崭露头角。 东汉顺帝之前,三郡士人以私学教育和游学等学术活动为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士人集团。 至东汉后期,三郡的士人集团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及至魏晋时期,仍然如 此。三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游学的兴盛促成了士人集团的形成以及士人走向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7.
个体精神文化生态的形成受制于时代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作为魏晋时代士人文化精神的外化,"魏晋风流"体现了士人对内在和谐精神生态,即自由自适人生境界的追求,其特征与时代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试析尧·舜·禹的“禅让”侯玉臣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始于夏王朝。在夏王朝之前,是人们称为“禅让”时代的尧、舜、禹的时期。以往学者多将“禅让”看作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还有人称其为“二头政长制”。就是说,在历史...  相似文献   

9.
魏晋是政治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是士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治史者对此虽时有论及,“魏晋风度”虽亦是后世之常言,但是马良怀君此文独能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鲜明指出,魏晋是我国封建社会唯独的一次权威思想崩溃与重建的时期,而所谓“魏晋风度”者,即是当时士大夫在此过程中迷惘与困惑的外在表现。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使人耳自一新,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0.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教科书①,”它展现出的魏晋风度更是千古谈资.所谓“魏晋风度”,就是士人们以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言行展示了“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在本质上说,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众所周知,魏晋是我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时代.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直至隋统一中国这期间整个中国几乎完全处于分裂割据和混战之中,尽管期间出现过象晋太康年间那种短暂的繁荣景象,但很快就被八王之乱替代了.总的来说,整个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仇恨、凶杀,很多知识分子被卷进了政治旋涡,成了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汉末魏晋六朝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②。动乱摧毁了儒家的一统天下,儒、道、佛几种思想得以并存,玄学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气氛,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促成了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要打开新局面,做出无愧于我们的时代的工作,为四化作出贡献,从管见来看,首先必须注意三点:致用·求真·精博。致用是根本。回顾春秋后期以来两千五百年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感悟·收藏──《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价值浅评廖广洲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令亿万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日子,东方的明珠──香港将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在这一天即将来临之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一书。该书已作为百部爱...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志怪小说兴盛的时代。志怪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话语角度 ,在文学王国中自成一体。综观其发展过程 ,道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宣扬教义的载体 ,志怪小说借道教在魏晋这一特殊的时期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还丰富和充实了创作的题材、内容 ,在艺术表现方面 ,更是取得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两晋士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显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士文化特征。两晋士人不同于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认识,他们抹去了屈原头上的道德光环,主要推重屈原的才华,反映了汉末以后思潮的新变。魏晋时代对才的颂扬是士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儒学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玄学的盛行、才性论以及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论等风潮的流行,肯定了士的独立价值,突出了士的个体地位,承认个人情感的合理性,这些都从理论上为两晋名士们的狂放行为推波助澜。因此,两晋士人走出了汉人忠君守志的政治道德的限定,表现出对士人之自由精神的历史追寻。两晋时期对屈原作品的模拟亦不同于汉人,即体现新思潮下士人对屈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两晋士人对屈原的阐释解读,揭示了屈原复杂的情感内涵,而且将之汇入标尚个性自由的名士风度,构成了士人传统中相当重要的以个性情感为重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6.
论魏晋风度与琴及音乐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的四艺(琴、棋、书、画)生活,形成了士人爱琴、尊琴的民族特有心态,琴的文化概念不知不觉已深深嵌入士人灵魂深处;而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又形成了琴所象征的悲剧人格。琴与魏晋士人悲剧人格的契合是历史的,是偶然而又必然的双向选择。在一个虚假、残酷、冰冷的世界中,魏晋士人挟琴独行,远离凡俗,守护着独立高尚的人格,追求着生命的“大道”。可以说,魏晋的审美精神是音乐的,更是琴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文学语境中的“世界文学”透视王吉梅1927年1月31日,歌德在与其秘书爱克曼谈话时曾说:“民族文学现在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而二十年后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在《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18.
哲学·科学·人道主义──评阿尔都塞“断裂”说的思想基础黄忠晶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上有一个断裂时期,时间大约从1845年起;这时马克思彻底抛弃他以前的思想,包括他的哲学和人道主义。下面我们对阿尔都塞...  相似文献   

19.
神明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庄子》。《庄子·天下》云“配神明 ,醇天地 ,育万物 ,和天下”,神明即天地造化的灵妙 ;《庄子·齐物论 )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谓之朝三”,神明即精神、精力、心神 ;《荀子·解蔽》云“心者 ,形之君 ,而神明之主也”,神明即精神、智慧。汉代杨雄认为心能测天地之神明 ,心又是人的“精明之主”,所以神明就是心。魏晋始提出以“神明”为最高人格理想 ,标志着魏晋时代的人格理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直接影响到人物品藻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引魏晋古籍中与神明有关的概念有 3 0多种 ,诸如…  相似文献   

20.
魏晋至唐末,是中古社会阶层剧烈变动的时期。士族阶层逐步向新型官僚士人的演变,是这个时期值得关注的社会动向之一。在这个变化中,选举制度作为中央政权与基层社会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对士族力量的起伏升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隋唐以后士人与乡里宗族社会逐渐脱离,士族社会原有的郡望体系趋于瓦解,也构成此时期士族向士人演进的一项重要内容。1.魏晋隋唐选举政策变动与士族力量的消长东汉政权瓦解后,天下兵兴,人物播迁,曹魏政权于延康年间开始实行九品官人法,即在州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