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艺术的联想,是对主体的有关记忆表象进行提取和组合。想象常以各种联想加工和改造着知觉材料。没有联想的“开启”作用,想象这部“机器”就难以轰鸣起来。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联想的锁链便是想象的导线”(《金蔷薇》)。正是联想,使记忆表象有可能变成创造性的想象表象。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现,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或是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它能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结  相似文献   

2.
一 何谓知性?所谓知性就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从事物的总的联系中抛出某一方面,而暂时撇开其他方面,在区别和分离中考察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它是思维或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坚持对象的分离和固定的界限,具有“僵化”、“片面性”和“有限性”。何谓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的特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 文学创作是精神化的生产活动,它的创造思维也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因而,人的思维既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同时又包容着积极的主观创造功能.同样,文学创作往往取决于作家对外象的感知,现实生活的无穷变化无疑是作家创造主要的也是  相似文献   

4.
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 ,在交际中主要表现为一个人运用词语将两个事物或概念联合起来进行表述的能力和方式。联想是人的基本思维活动 ,也是人的基本表述能力之一 ,同时它又是高质量表述的一种手段。人人都能联想 ,但并不一定善于联想。在“清谈”盛行的魏晋时期 ,确有一代名士十分注重措辞 ,不论是生活闲谈 ,还是学术讨论 ,都在有意无意地追求那种玄远冷隽的意境或效果。时人刘义庆将其编纂成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生动形象地记写了魏晋名士在特定氛围中的言行 ,那些清幽玄妙、力透纸背的言辞 ,反映了士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5.
联想即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在文学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擅长联想,文思敏捷,则内容丰富;反之,思路闭塞,则内容枯燥。脍炙人口的散文明珠《爱莲说》全文虽不足一百五十字,但作者却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一、运用了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指的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联想到与此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或事物的一种联想。文章开篇第二句话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这菊和陶渊明就是相关联想。大家熟知,陶渊明与菊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为伴,远离尘嚣,写他“独爱菊…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生理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复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明确指出:“暂时神经联系乃是动物界和我们人类本身最一般的生理现象。而且它同时又是心理学者称之为联想的心理现象,不论它是由结合各种各样的行动和印象而形成的,抑或是由结合字母、词或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内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与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作家的文学价值取向趋向一元,而且极大地制导着创作主体的思维意识,使之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模式。剖析红色理性对创作主体思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掘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规律,为革命战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联想心理学主张以联想过程来解释人们的记忆,思维、学习的基本原则乃至人类的全部心理现象。早期联想心理学者认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相互更替不是杂乱无章的,它遵循着与物理世界相类似的规律。 早期联想心理学者提出了联想的四个基本定律:接近律、对比律、相似律和关系律。即从两事物的接物、相反、相似、种属或因果等关系,说明对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为了说明一事近与两个以上的其他事物以某种方式相联系的联想过程,布朗提出了有名的“次级联想律”。主要内容有:一、考察对象的时间愈久,回忆到的可能性就愈大;二、原初的情感愈强烈,思想系列内的相应部分  相似文献   

9.
巴克莱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新原理是什么,因此,西方学者众说纷纭。根据巴克莱的笔记提供的线索,可以确认,新原理即“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存在”即自然界事物的实在性,“被感知”指被上帝和人心感知。它的基本含义在于,自然中的事物就是可以与人的精神直接关连的对象物。这一原理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考察世界,它给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 ,客观世界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 ,这“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对象。那么 ,由谁去思索这些事物和问题以便获得创新呢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主体问题。创新思维的主体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头脑 ,它是有理智、能思维、可以进行创新活动的总司令部。对人的头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 ,二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本文是从第二种角度来探讨创新思维的主体特征及其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一、主体思维的认知图式对于人类来说 ,认识外界事物不容易 ,认识人自己更难 ,而认识人自己的头…  相似文献   

11.
张礼 《社会科学家》2008,14(2):150-153
文艺语体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丰富的现实世界和多样的感知途径为文艺语体词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物理和生理基础;词是思维的成果,在感知和思维的过程中,审美情意、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审美主体"宣泄与传达"审芙体验的需要发挥了促进作用;注重用词华美的作家、文学流派以及时代文风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笔者认为,联想的方法主要有七: 对比联想.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对比联想既能反映事物的共性,又能反映事物独特的个性,与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对比、反衬等手法有密切关系.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的正是对比联想,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有的作家把创作当做了与他人、与社会无干的一己私事的时候,当作“逗乐儿、解闷儿的”,是“码字的”或“写字的”的时候,重提这一话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创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的纯个人行为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应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并建立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从一部作品的创作缘起看,一般地总是社会生活直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促…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郑芳 《学术论坛》2001,42(3):86-89
居室环境是作家文学创作最直接、最具体、最原始的空间.居室的空间、色彩、情调,居室环境与外界条件的和谐程度,会直接影响作家创作的心境、思维和情绪,有时还会引发作家各种各样的联想和幻想,甚至会奠定艺术作品的基调.在这个最自我的空间里,作家还会养成各种各样的癖好和写作习惯,这种习惯直接影响写作的顺畅和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一 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本文所说的历史文学想象,按心理学的观点“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过程。”由于想象致力于“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所以它比之于联想更具创造性,在整个历史文学创作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向来作为作家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至今我们见到的历史文学作品,包括自诩为“无一字无来历”的冯梦龙和蔡东藩的《东周列国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在内,可以说没有一部是没有想象参与的。据说有  相似文献   

17.
论“象”与“象思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象思维”正是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以达到与大宇宙整体之象或“道”一体相通的“把握”。概念思维是以对象化和规定性为前提的思维,它所启动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于创造现代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当人类在运用概念思维取得巨大成功时逐渐将其绝对化或异化,以致唯科学主义与唯技术主义思潮酿成科学技术的失控。提出“象思维”的研究,在于揭示“象思维”的合理性,确立其在思维活动和发展中的本原地位,修复由概念思维绝对化或异化所切断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是 2 0世纪 2 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该流派认为 ,人的活动主要是意识的活动 ,文学作品应该以人的流动不间断的意识为主要对象 ,写人的心理活动 ,诸如幻想、联想、想象、梦幻等。意识流文论还特别强调感觉 ,把感觉作为艺术最可靠的因素。在艺术技巧方面 ,意识流小说擅长使用“内心独白”技巧 ,叙述方式与中国传统小说亦有很大不同。“意识流”文论虽然兴起在欧美 ,但由于它的理论和创作与传统的理论和创作有很大不同 ,所以颇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时中国很多作家也尝试用意识流来写作。老舍作为一位在东西文化撞击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字在没有成为语言之前只是一种固体符号,当人们以特有的感觉,使文字成为一种心理活动继而上升为思维活动需要抒发时,就产生了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语言。那么何为感知呢?感知即感觉和知觉,指人通过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的综合感觉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判断体味过程。具体到播音、朗读中对语言的感知,指通过语句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进行反映,从而引起播读者思想情绪的波动。比如播读“鲜花”一词时,可以感受到色彩、气味、形象、质地等五官感知,获取语言表达基础。播音中,对语言的感知可以使播音朗读者建立形象思维,使…  相似文献   

20.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的法则。从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联系来看,写作大致经历了“意化——深化——物化”三个阶段。所谓“意化”,就是写作主体对外界客体(生活、书面材料等)的观察摄取,它是一种由客观事物向主观感知的转化。所谓“深化”,就是写作主体对意化了的客体的感受构想、分析概括,它是对初步的主观感知的一种加工提炼。所谓“物化”,就是写作主体将深化了的意念用书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