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塑造的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全新形象.罗贯中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努力:赋予张飞一个接近市民的出身;充分突出张飞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道德品格;大力凸显张飞"鲁莽"的性格特色;一再渲染张飞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的个性;不时表现张飞的粗中有细;让张飞的语言带上较强的市井色彩.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后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飞原本是蜀汉集团中一位睿智神勇的大将,唐宋以来逐渐被神化成赐福免灾的一方神灵.被儒化成允文允武的一代儒将,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问传说、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民间崇尚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此后留存下许多传说故事。张飞以及张飞传说已经渗透到阆中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世代相承。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被金圣叹誉为“天人”,历来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赞扬。民族危亡之际,武松被塑造成为“侠之大者”的完美英雄,成为了被压迫阶级的代言人。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武松的英雄形象被肆意解构,呈现出凡俗甚至庸俗的一面。在英雄情结的作用下,武松形象出现了回归的趋向,这显示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渴望从英雄的正面形象中获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中心走向了边缘,而在西方却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文章试从林语堂翻译文化中独特的个人叙事话语和文化审美,解读他性灵闲适、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叙事与中国儒道释及西方现代性相融合的文化审美对中国社会正统进行的文本的潜在颠覆,对东西方文化的宏大叙事及西方话语霸权的潜在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6.
报载简阳发现神秘石像的消息,网友就石像是不是张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馆业务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和研究,认为石像无论从外形还是气质都不符合张飞造型特征,反而具有明显的唐代佛像雕刻特征。史实记载的张飞行踪及民国文献上才出现的龙泉山脉上有张飞营的记载,否认了三国时期,张飞曾在龙泉山脉驻兵保卫成都的传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狼图腾>到<狼毒花>,从动物的野性到英雄的血性,一批阳刚之作相继"亮剑",震撼、滋润着人们枯竭、萎靡的心灵,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刚柔相济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商业英雄”是近年来荧屏上出现的一种新形象。这种新形象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商人负面评判,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地位及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形象的出现呼应了当代社会重商的现实,反映了编导者自身的创作理念。英雄化商业精英的创作意向,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企业家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拜金主义和官商同构的不良倾向。因此,对商业英雄的塑造应该审慎。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和叔叔一起来到多伦多创业。我当过服务员,也做过服装生意,但结果都不如人意,很快我们俩的积蓄就花完了。已经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叔叔突然对我说:"你不是学过怎么做张飞牛肉的么?我看这里盛行吃牛肉,没准能把我们的路子给打开。"叔叔的话提醒了我,我立刻到华人市场里找来所需要的五香、陈皮、八角等调料品,又买来肉质细嫩、少筋的牛肉,经过浸、  相似文献   

10.
鲁迅分别从历史、现实、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联和交互的三个维度,解构了"老中国"形象,即从纵向的维度,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反省,展示对"老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从横向的维度,通过对"老中国"现实境况的执着批判,展现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建构,同时从纵横交互的维度,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联和交错,三位一体地展现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景润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代表性符号,其建构体系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论的典型范式。本文从历史学视角出发,探讨陈景润“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的起源;从核心要素、特殊要素与宏观体系三个层面阐释该形象建构体系的建构要素;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总结“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指导下文学艺术、美术、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中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学与受众理论出发,对当前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的革新进行阐释。陈景润的“科学英雄”形象建构在当前已经到了一个重新申明建构理念并完善和确立建构路径的最佳时机,如何继承和发扬“科学英雄”建构理念,将是学界要面临的一项系统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德里达式的解构充斥着整个学术空间的时代里,试图用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即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阐释方法来重构"解构",在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解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历经三天的流浪生活,在纽约完成痛苦的成长历程,到最终沦为现代荒原式的汪洋中不可能之舟上的英雄,霍尔顿将传统英雄的流亡、追寻和替罪羊原型解构得淋漓尽致。荷马时代历经磨难而凯旋的英雄,在塞林格笔下蜕变成了霍尔顿式的对地理家园的唾弃和因精神家国的丧失而无根之人。这一切都是在主人公对传统英雄原型的解构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束缚,他很早就注意到"偏见"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于他来说,只有基于明识的"偏见",才能转化为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事实上,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创作对于艺术认识普遍滞后的大众来说,就是一种"偏见"。与大众艺术观念相比较,顾恺之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明显具有"解构"的意味。顾恺之"偏见"思想与解构主义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拍亦昭示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伴侣》2014,(4):61-61
爆笑网文: 再拿几个 和我妈去逛街的时候,路过一个水果摊,看到有新鲜的木瓜,果断挑了几个。称重时,我妈问:“你买那么多木瓜干吗?”我脱口说:“听说可以丰胸!”我妈看了我一眼,然后,就默默地又拿了几个放到了秤上……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古代英雄史诗都有“英雄历险”的母题,都有一个“追求”的中心题旨,叙写英雄的诞生、爱恋、历险、受难、死亡、复活。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重在叙写英雄的“历险”,歌颂英雄的勇武善战及强调现实功利的人生追求。《罗摩衍那》则重在抒写英雄的“受难”,表彰强调伦理与德行的人生追求。“受难”不是消极的,而是躬行达磨。这反映了重伦理道德的印度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丁然 《山西老年》2014,(6):22-22
如果不是被俘的经历,蒋庆泉可能早就是抗美援朝的功臣;如果不是战地记者洪炉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寻找,这位活着的英雄只不过是东北农村一个精神矍铄而又默默无闻的老头。  相似文献   

18.
有歌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的情谊,无论相求相帮,伸手就应出自真心之意。古语说“为朋友两肋插刀”,其间“义气”十足。但莎士比亚却劝说道:“不要对每一个新结交的人滥施你的交情。”又有先哲说:“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  相似文献   

19.
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但我们对"英雄"的抒写却从未停止,而是代代相传。纵然"英雄"的理念几经变换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阐释重心,但其内里最核心的精神基质则从未消隐。  相似文献   

20.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