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间伦理文化的内容,是把握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面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贺宾 《江淮论坛》2006,(4):79-82
现代道德教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民间伦理资源的匮乏,民间社会在接受国家伦理教化方面出现了机能障碍,导致基于引导的国家道德教化丧失了植根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国家伦理与民间伦理的复杂关系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教化实施的先决条件,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为先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蕴含着研究环境伦理的理论诉求。当前环境伦理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分立的困境,在科学发展观视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拓展当代环境伦理视域,超越环境伦理困境,引导环境伦理由分立走向和谐,是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要的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4.
略论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国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管理必须放在政治伦理的视域下.与个人的实践行为不同,国家管理的实践行为更多地是基于在既定社会中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毫无讳言,建立廉洁透明、专业化和低成本化的,具有更多伦理要素的至善政府,是当代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道术为天下裂”,社会是分结构分层分业分工的,人也是分性格气质分秉赋特长而片面有限的,每个人只能是某种社会职能的承担者。大概说来,社会是四权分立,四业并存,四民相依。这四权是道(宗教信仰权)、理(立法权)、礼(行政与司法权)、利(实践权),这四业是信仰、理智、礼法、实践,这四人是士、君、仕、民。总体而言,分求意义的精神人和求生存的物质人。明确自己的天性,找准自己的位子,献身于某一职业,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分工而又合作,才能达到有限的无限和片面的全面,实现自己并奉献社会。这就是社会人伦即社会结构伦理。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承担的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课题。2005年6月,该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在山东大学召开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这一课题的主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形成了若干富有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视角。这次会议由王育济、刘平教授主持,15名专家在会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此处发表的纪要系陈建坡、彭淑庆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为了准确、到位地体现各位专家的学术特及学术个性,文本基本保持了发言的原貌。  相似文献   

7.
在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中,国家通过立法、立项、财政支持等手段,使民间社会的保护活动合法化,并使“国家在社会中”;民间社会则借助国家的资源,在国家话语权下,采取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策略,践行着“文化自觉”.正是在国家与民间社会的良性对话与磨合中,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8.
中小国家在传统均势中有不容忽视之作用。它们或利用通达的外交谋略,将自身的“砝码”添置于体系中的强国或国家集团,起到均衡体系强国间权势分布之功能;或维持一种由大国保证的中立地位。充当强国间的安全缓冲地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国际体系中“安全两难”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甚或在被大国瓜分、遭受强国集体干涉的过程中,满足各大国的权势欲望,减少体系中的“零和游戏”,保证均势的灵活运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自近代以来,传统伦理的反思就此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但是,对传统伦理的单纯礼赞和轻率拒斥,妨碍人们建立起传统伦理反思的确当问题意识.因此本文强调建立起这种问题意识的四个前提告别二元对峙思路;告别单纯的思想史定位;告别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告别与伦理实践相疏离的玄思方式.进而以六大问题支撑起这种反思的合理性凸显传统伦理的结构特点;比较中西伦理的异同;勾勒传统伦理反思方法;刻画伦理-社会互动情形;寻求现代伦理理论建构;摸索现代伦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家伦理的目的在于使国家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主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都需要现实中的国家具有整体的伦理观念。国家伦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将国家的价值观写入其中,构建理性国家伦理,使整个国家的宪政制度都成为这个国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宪法是国家伦理的正式制度表达。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和社会生活的逐渐非政治化,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开始进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发展要求从国家本位走向社会优位.国家本位强调政府体现和维护公共性的一面,而忽视政府偏离和危害公共性的一面.社会优位强调国家与社会两重分化之下的社会自治.社会优位是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理念.它主张社会高...  相似文献   

12.
民歌的音乐形态主要指民歌的曲调在旋律、节奏、调式、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形式或表现。海南黎族民歌的曲调俗称"唱调"或"歌调",主要以衬词、内容、流行地域、曲调长度等来命名。由于族源、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既有与大陆中原音乐相一致的形式或表现,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林平 《河北学刊》2002,22(4):16-20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 ,以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家思想中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它包括“生财有道”的生产伦理、“交往有信”的交换伦理、“取予有度”的分配伦理、“用财有制”的消费伦理四个组成部分。传统经济伦理中确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要素 ,但它毕竟是在宗法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传统经济伦理我们只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 ,才能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与行政融合的表象下,传统荒政之演进内含官僚制通过构建和完善赈济灾荒的公共行政体系,达致提升荒政的行政效能和表达政治价值诉求的合理化过程.但时至近代,国家能力下降和近代化因素的引入却使其内含的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受到再审视,甚至发展为对整个官僚制体系遵循的行政规范的全面修正,亦使官僚制自身的演进陷入巨大挑战之中.因此,仅就行政国家成长中的“制度设计”而论,这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此过程即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中国传统公共行政体制自身具备的变革逻辑.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京希 《文史哲》2005,4(2):150-155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与社会是一对矛盾体。考察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必须充分虑及国家与社会这对矛盾体彼此间的结构变动、功能转换与力量消长,以及国家与社会间的历时性关系转换和共时性关系变奏,从中探寻社会体系与政治体系之间生态化关系建构的契合点,以期实现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的生态化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10,23(3):5-11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主要通过研究"是与应该"的关系而提出确立道德价值判断之真理和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之方法: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方法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主要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主要研究优良道德如何由社会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美德,从而使优良道德得到实现的途径: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金融调控关系中,无论是受控主体还是调控主体,仅凭各主体的内在良心去调适自身的行为,都可能偏离调控目标。金融调控法律制度是调整金融调控关系的正式制度安排,其构设需紧扣相关主体的行为规范。经济伦理是指经济行为符合一定规范、标准和原则的价值取向;政治伦理则作为政府职员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金融调控法律制度的完善可秉承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是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类型,人情社会的交换属于延时回报的交换、模糊回报的交换、熟人社会的交换、依靠道德约束的交换、特殊主义的交换;契约社会的交换则具有陌生人社会的交换、协商一致的交换、精确的交换、依靠法规约束的交换、普遍主义的交换等特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多方面的区别。根据人情社会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作情感需求型、风险防范型、不当求利型三种类型。只有消除不当求利型人情社会,使人情社会仅在情感领域、契约社会在利益领域发挥其功能,我国才能从以人情社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契约社会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忍与不忍——儒家德性伦理的一个诠释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忍与不忍是两种相关的心理现象。忍可分为四种:修养之忍、车段之忍、无奈之忍、忍人之忍。其中的修养之忍(忍己)与不忍人是一体之两面,但前者是独善其身,后者则能兼济天下,属德性伦理的范畴。儒家把不忍人之心作为首善之端加以强调,讲求的爱是对弱者的怜爱而非对崇敬者的热爱。孟子的“不忍”之说是其心性论的核心,而宋明儒者关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说,则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两者均显示了“不忍”在儒家价值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忍”的道德修养与功夫之学是德性伦理学的重要课题,是人性的光辉体现,展现出儒家的道德责任与仁爱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0.
略论国家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保持长期稳定 ,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对公务员的政治行为和职业道德行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加以规范。国家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内容广泛 ,而且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这些行为规范的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建设刚刚起步 ,我们必须不断地作出努力 ,才能更好地贯彻“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