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对传统与当代两种历史哲学的交锋及其各自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后,本文尝试着表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单纯的过去不是历史,历史是对当下生活实践中的人的生活塑造意识和经历经验意识的提升,历史重新构筑一种可理解的生活行为。反过来,这一力求理解与诠释的生活方式又同时创造了历史自身。  相似文献   

2.
在对传统与当代两种历史哲学的交锋及其各自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后,本文尝试着表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单纯的过去不是历史,历史是对当下生活实践中的人的生活塑造意识和经历经验意识的提升,历史重新构筑一种可理解的生活行为。反过来,这一力求理解与诠释的生活方式又同时创造了历史自身。  相似文献   

3.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社会转型与范式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阐释学的问题意识表明任何一个解释者都必然以一种前理解状态或前理解构架进入理解与研究。文学解释学对问题的首要性的认识则表现为对文学范式的高度关注和依赖。每一理解都是向文学对象提出问题,抛出问题,是理解主体(前理解)向对象的一种抛掷、投射和设计。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对文化的转向做出新的更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西田哲学,这里所提出的是西田几多郎的最后的观点。那是一种实在论(“历史的实在论”)。西田先生有时回顾德国实在论的传统,颂扬赫尔巴特(Herbart)和洛兹(Lo-tze)。赫尔巴特认为,承认在我们经验所产生的世界概念中包含许多矛盾和混乱,并把它重新理解为没有矛盾的存在论,这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5.
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建价值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史现给我们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并进而在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哲学。我国当前价值哲学的研究现状要求我们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早期著作中,福柯对法国古典时代的精神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历史材料进行梳理,并撰写出“鲜为人知”的医学史.他试图引导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使用知识的态度,即放弃探究知识的起源与现实的差异,转而寻求合理使用知识的方式,要求人们从已有知识建构体系中走出来,回到“前知识”状态,以迫使“人”在关于已有知识的精神生活中彻底死亡.不过,这一解决方案依然存在诸多困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理解维系个体间交往的公共知识系统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即厘清人在其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的限度,指出人需要借助与他人的交往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在政治层面,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意图而应取得协商共识.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的全部,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为此,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感性活动构成的历史(非单纯的实践)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先在性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8.
“两种生产”都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的一版序言中提出“两种生产”的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近些年来,针对我国人口增长太快,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不相适应的严重局面,这一理论重新受到我国理论界的重视。有人因此认为,唯物史观的基础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都是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本文对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此而言,历史也是不断重新发现的书写史。案头摆着刘济生教授的大作《重新发现历史》,在忙忙碌碌的寒假前夕终于读完了。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兼思想性的著作,读来受益匪浅。我从三个方面理解这部著作:一、期待视野与历史诊断按照阐释学的理论,人们对任何事物或现象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会把固有的"偏见"融入理解中。有些"偏见"是积极的,有些则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在深度技术化的现代条件下,人类生活世界的危机实质上表现为对人性的单维度理解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类文明在物性面的单维度发展的危机。本文运用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模型对危机的表现和根源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提出了以“生态化”为基础的“人文化—科学化—生态化”这一解救生活世界危机的方法论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实现了从历史之外回到历史之内、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革命,即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念的彻底革命,使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一种属性的形而上学本身重新回到人身怀抱里;它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是指包括人所遭遇到的自然和思维在内的“人类史”。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是以本体论或存在论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文化存在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史学在人的文化存在处的交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将人的存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世界,并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来展示人的生存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而史学作为人文科学,本质上属于意义领地和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正是在对人的现实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唯物史观与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仅仅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从而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一种“解释原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现在需要对此种论断加以发问与反思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克服历史唯心主义或者旧哲学,而在于战胜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思维原则的变迁仅仅是一个“手段”,不能认为是一种“目的”。这样一来,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的说法是有限度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哲学变革的内涵。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从哲学之内的讨论转型到“社会实践”的讨论,实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列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错误历史观和不良政治企图,全面抹杀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对斯大林思想不能正确认识,在世界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并且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原著。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6.
哈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学之维并不是外在的嫁接,而是"历史"本身之内在的,他从"绘制空间"等六个方面建构了一种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在这种升级的唯物主义版本里,诸如空间、位置、场所等地理学概念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核心。哈维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分析,以及对于巴黎改造等城市空间生产的实证研究,在创新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首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相同的理论语境,其科学性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性而言是不容置疑的。但马克思划分世界历史的标准在于生产方式,囿于这一划分标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并未突破资本主义的单线论。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划分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坎坷前行--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理论的探索进程,坎坷曲折.在初期确立了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并努力运用于中国历史诸问题的讨论,其间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陷入困境乃至歧途.拨乱反正后,史学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很多问题重新引起讨论和反思.立足中国生动具体的历史和国情,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独立思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是人们的共识,也为新世纪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产形式”。社会关系生产形式(形态)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工程既是现代“社会关系生产”的典型形态.又是人类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重要方式。这种把握方式的本质就是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