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杨翰卿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分别建立了以“道”和“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这两种文化观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两位文化巨擘的创造和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州学刊》2018,(9)
探求现象背后的本体,是人类共通的思想进程,人们的理智总是在探寻某种固定性。知性以一系列并列放置的空间化状态取代生命时间化的流动与绵延,并有意识地过滤掉其中真实的生命血肉。宋明理学家运用理气、性情、形上形下的概念分解,忽略生命内时间的绵延流动,同样值得反思。伯格森强调,绵延即实体,乃持续不断地绵延、流逝与变化本身,但是,知性却要将其分解成非持续性的,静止的状态只是简单择取的瞬间。北宋五子中,程明道喜圆顿,常能体悟到流贯、绵延于道体中的生命之流,依明道体悟,仁体生意弥满,浑然一贯,随处可见,此之为"万物一体之仁"思想。明道体悟高妙绝伦,体用无决然区分,体不空悬,必带气化以显,又决非仅落入形质之气而遗失上通其极的超验之神,唯置身于绵延的生命之流中,体会天地造化与生命全体。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历代对“仁”的解释与研究者甚多,本文略谈孔子死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其“仁”的思想的延伸与利用,并寻求其被竞相利用的原因,以及对此思想批判地继承问题。请大家指正。(一) 历史上孔子多被人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历代统治者多采用对其尊崇的办法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其思想的核心“仁”,自然是被延伸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一、治国安民提倡仁:孔子生前提出“仁”的思想,让奴隶们有些人格,免被杀戮,能够活下去,才能长远地被剥削和役使。这一主张虽未为当时的奴隶主所采取,但却为以后的封建地主阶级加以延伸和利用。他们把孔子省刑罚、轻赋敛、宽民力的主张拿来治世安 相似文献
6.
在编纂年鉴中,“两”和“二”时有出现,“两”和“二”在表示数量时,意义相同,但使用起来是有区别的,如若乱用,就会贻笑大方。为此,在编辑稿件时要细心,不要因为一字而影响年鉴的质量。 一、与量词连用表数量时,用“两”不用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德目具有统摄作用,“仁”的其他各项德目都是“仁”在具体的人伦理网络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复杂性的表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通过描述位于网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王继侠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1):84-87,95
《论语》中的“仁”字不是孔子的创造,以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建立起来的,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本文首先探讨了仁的产生,继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阐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建立;然后又以《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仁的言论为依据,分别从仁的基本含义、仁的历练、孔子本人对仁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论证了仁不仅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其社会理想,是二者的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丹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6):106-107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前"与"字作连词,后"与"字训为语气词"欤",意谓"孔子很少谈及功利与命运,这是仁德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方式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体系,且能从《论语》中找到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二千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耗尽心血。而关于孔子思想中仁、礼的关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特别是近百年来,许多人把属于辩证法范畴的“形式”与“内容”应用到“仁”与“礼”的分析上。具体说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一,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仁”的“形式”,亦即“仁”之为里,“礼”之为表。执此意见的始作俑者已无从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一九三二年稽文甫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仁是内 相似文献
12.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奠定了后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但是,孔子虽然关注于“用世”,却并未忽视“立人”,“用世”和“立人”是他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注意孔子“立人”的这一方面,便会发现他对于人并非只做道德的限定。相反,由于孔子用心于人的自由发展,由于孔子本人就是音乐艺术家,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艺术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思想与人生另有富于艺术精神的侧面。孔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汉儒、宋儒都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孔子“仁”的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体系,它兼形上、形下为一身,融伦理、政治、宗教、哲学为一体。“仁”的形而下呈显了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应然性”,由此揭示了人由类’向个体转化的实质和意义。“仁”的形而上,拓展了现实社会关系人的生存空间,揭示了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孔子的“仁”具有独特的人学个性。它再现了人的互体性向人的自体性转化,并最终达到人的类本质回归的完整图景。从人的世界走向人学世界,这不仅是孔子“仁”所蕴含的人学核心,而且也应当成为当代入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主题。孔子的“仁”寄托了对生命存在——人… 相似文献
17.
18.
《论语·微子篇》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也说:“又有微子,王子比干、箕子……皆贤人也。”从上引材料很明显的看出,孔子与孟子都把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称为“仁”和“贤人”。并对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上述记载,本文把孔子和孟子的说法概括为“殷之三仁”说。对这三个人由于受孔孟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内都是褒之者多,而贬之者极少,基本上是被视为正面人物的。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具体分析这三个人,对笼统地把这三个人都视为正面人物的说法是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对这三个人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拟就对这个问题谈些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国古代孔子的门人集录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集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集之一。《论语》虽不全是精华,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做人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也对今日“做人”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其思想方法上的伦理性,政治以道德为依归;孔子为实现其大同与小康的政治理想,确立了以仁与礼为基本精神的政治思想体系。仁与礼密切相关,各有其政治功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仁与礼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