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言语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两类。所谓权势关系是指着卑关系或上下关系,也可以称为“垂直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属于这类关系。与“权势关系”相对的是一致关系,也可以称为“水平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在一致关系中.彼此的心理距离一般要比权势关系显得更为接近。有时在言语交际中,当处于“一致关系”中的说话人用“亲近化”的词语去指称处于“权势关系”中的他人时,就会骤然加大处于“一致关系”中的听话人J4说话人的心理距离,使听话人在心…  相似文献   

2.
“界”说     
“交际”这个词,听起来说起来写起来,都令我感到不习惯,有一种皮里肉外的感觉,想一想,可能就是它太流行了的缘故。其实我们常说的“交际”,应该是一种对于关系、联系的界说,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谁也离不开它。那么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可能就与含义与意义、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有关。什么东西一流行,就会流进人们麻木的意识区间,被悬置。人们关于它的鼓噪,也就总是是似而非,显得滑稽或者叫黑色幽默。为了避免进入角色,我想换个方式来谈“交际”,或者干脆就不谈它,谈谈别的。弄不准“一不留神”,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民间往来日益密切,在互相交流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两国人民对待人际距离的方式有很大差异。以爱德华·霍尔的空间关系理论为基础,从空间距离、隐私意识以及他人意识三个角度对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距离差异进行了考察,以期为中日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言语中称谓视点与社交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用语言形式指称或者区别不同的交际上作不何能够使人明了县谁和谁在交际,而已使交际的主题领域、言语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某种特征。因此在社交中注意使用对人的称谓语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称谓包括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自我称呼;对听话人的称呼;说话人对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的称呼。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称谓词语实际上是一种“指示”,这些称谓有效地区别了谈话的双方以及谈话中出现的其他人。仅就称谓的“区别”作用来说,它有点象每个人的姓名,如果不把重名重姓的因素算在内,姓名就是最好的一种互相区别的称呼。与姓名不同的是每…  相似文献   

5.
精彩的谎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诚待人,在言谈方面一般都应该说真话,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有时也有必要说点“假话”。这一点人们已有一些认识。不过,通常人们都是认为只在某些很特别的情况下才需要不说真话,不道实情。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症,知道这一情况的亲友多不以实情相告。其实,在一般的交际活动中也常有能用上假话并能产生好的效果的时候,而且“说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必只拘泥于直接而简单地说上一句骗人的话。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谈谈。能产生良好交际效果的谎言有时是以装糊涂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装糊涂的言辞有时能避免…  相似文献   

6.
语言只是心灵的窗户,而真诚的行为才是窗户里的迷人风景。一提交际,有些生性木讷的人便会自惭形秽,说:“咱拙嘴笨舌,不是那块料!”那么,交际活动是否仅是善于辞令、巧舌如簧者的“专利”,与木讷者无缘呢?事实并非如此。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情形: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爱抛头四面,很少专攻交际,但是,他们人缘不错,朋友不少,有时在不声不响之中常常办成一些大事,甚至今交际能手们咋舌:乖乘,看他呆头呆脑的,没想到还有这大的本事!这说明,木讷者同样也是可以交际的。不过,交际作为一门沟通的艺…  相似文献   

7.
柯南 《现代交际》2004,(7):14-15
古人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馈赠东西。这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如果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最后也只能是无论怎么做也满足不了对方的需要。我们国家自古就崇尚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这是交际中的平衡原则。若有人想打破这种平衡,吃亏的一定不是别人。  相似文献   

8.
上下级之间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人们历来重视交际之道自在精理之中。作为长期在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尽管特别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类道德规范,视人伦等级为天经地义之事,但其交际之道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就是一例。即从今天的眼光天看,这一原则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谓“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正直的人寻地位高者交际,不巴结,不奉承;与地位低者交际,不读,不轻慢。这可说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上下级之间的交际准则,恐怕今人也很难…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与新朋友结交之后,却不一定能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跨越了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等种种交往障碍时,却不一定能把关系推到更高一级的层面;当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却不一定能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相与为一的美妙境界。所有的这些关系都还囿于“一般”。纵观交际现实,这种“一般”的情景十分普遍。有人安于现状,但更多的人希望能超越“一般”,把自己的交往再推前一步。增加交往强度所谓交往强度是指交往的密度和深度。交往的密度是说交往要频繁、密切,不可失之疏淡。交往的密度是交际关系状况的反映,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人们的交际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交际方式有了更多更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喜欢时尚且收入不菲的年轻一族来说,“交际”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有目的的交流活动了,在他们眼里,“交际”已成了一种以休闲玩乐为主流的行为方式。在这样一种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许多功利感,变得更自然更亲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而且每个人也都觉得轻松自在。他们在让彼此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交际空间,为自己积累下了一笔人力资源的财富。且让我们走入他们中间,一起感受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一)塞翁失马 虽然运动是一个接一个,但每个运动还是有后期、有收尾的。一般说运动清理出来许多人,后期就是处理这些人。延安整风时说“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一个不杀,大部不抓”,这基本上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运动处理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与女性的友好相处.首先必须克服横在其间的无形的或有形的交际障碍。一般来说,女性与女性之间.主要存在曾以下三种交际障碍:一、妒娘心理导致偏执狭隘有人说:“男性彼此竞争厉害,女性彼此妒嫉得厉害。”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实际上没什么大事,只是希望自己超过对方,或者别人胜过自己感到不舒服,导致脸色“晴转多云”。女性坠入妒嫉的馅阱,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正视别人和正视自己。记得有一次,汗香姐穿了一件很合身得体的连衣裙,我对着镜中的她说:“汗香姐,你穿上这套连衣裙简直就是纯情少女的化身。”许香姐也发…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交际》杂志社的一位编辑,仗着老朋友,又仗着她是女性而享有某种特权,便不容商量地给我下达了指令,要求尽快写一篇谈交际的文章。她的这种“交际”方式,可叫我一下子感到了为难。“交际”是怎么一回事,我懂吗?敝人虽有博士头衔,但这“博”字决非“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之意。恰恰相反,世上大凡有这头衔者,十有七八倒是不善交际者。否则这“傻博士”之称又怎么会流传甚广呢?本人便是这类既不善交际、又不爱交际的“傻博士”之一。让我来谈交际,岂非问道于盲,强人所难?本人不但一向怯于交际,而且心中也有些厌烦交际。我总疑…  相似文献   

14.
交际中奇妙的“回声效应”□张爱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在物理学中被称为回声。在交际中也有类似的“回声”现象。例如:老刘和老李本是好街坊,也是好朋友。可因一件小事儿,老刘不冷静,翻了脸,老李也气不过,动了怒,彼此恶语相向,差点动了手...  相似文献   

15.
交际语言书面表达中的“老鼠屎”□瓮学民俗话说:“一粒老鼠屎,能搅坏一锅汤。”交际语言书面表达中任何微小的差错,都不啻一粒“老鼠屎”,它往往会搅坏整个交际活动。其表现大致如下:词语歧义词语中有大量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运用不当,就可能发生歧义。“生”和...  相似文献   

16.
交际是现代开放生活的象征刘湛秋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桃花源人怡然自得的幸福景象,其中有一条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谁能想到,当时人们对幸福的价值观之一竟然是“不相往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拒绝交际。当然,古代人也不全如是,...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8.
赞美女性     
平心而论,赞美是阳光,人们无法拒绝也很难拒绝。马克·吐温就曾说过,他可以因人家的一句适当的赞美话开心两个月。 自然,接受赞美无疑意味着接受对方,于是,聪明的赞美者也就因为善用赞美而旗开得胜,迅速取得了交际的主动。 尤为发人深省的是,这种巧妙的赞美特别能够打动女士们的心,为交际者与女士交往提供诸多方便。 比如,对方生性活泼从无忧愁,就不妨赞美她“快乐得像风,充满了活力”。如对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就不妨赞美她“特别稳重特别稳妥”。如果对方机灵,就赞美她“假精彩”。如果对方不精彩,就赞美她“很可靠”。如…  相似文献   

19.
现代都市,楼房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有人说这样的环境极为有利于人们扩大交往,但也有人喟叹都市人的“生理距离不能再短,心理距离不能再长”。如果是说社区居民间出于尊重隐私等原因而来往不多,或者为居家安宁而不愿与邻居交往,以致“住在对门不知姓,天天见面不相认”,确也是事实,但并不尽然。君不见,不少社区的老年人就彼此过从甚密,相处甚欢,他们你帮我扶,互敬互助,倡导了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下面记录的就是我们在走访座谈中听到的滚烫话语。接力养老新途径马长祥(老干工作部门干部):目前,我国银发浪潮汹涌而来,由于…  相似文献   

20.
赵艳宇 《现代交际》2010,(4):144-144,143
本文以礼貌现象和礼貌原则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赋予礼貌的含义及准则,以及映射在礼貌现象中时表现出的异同。礼貌现象广泛出现于人类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熟练掌握礼貌原则、注重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准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使东西方交流更融洽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