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困扰人们的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生态化发展及“两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对照“两型社会”目标及宜居生态城市标准和特征,基于衡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基础条件,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衡阳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是衡阳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世纪末的城市文化:人类学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去三十年中,人类学家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城市。这就改变了以对欧洲以外乡间居民的研究为基础的人类学模式,也使人类学家能够通过人种学和定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城市如何因出现多种文化的差异、混杂及不同文化间社会隔离而变化,从而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对一些主要城市学说的批判性回顾表明,把城市经验中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是重要的。为此,城市的分类应当考虑的便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还应考虑社会交往关系的发展,考虑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在各城市内部一体化及联合组成跨国网络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讨论对人类学实践能作何调整,以便战胜已构成众多百万人口大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区社会图景一部分的新种族主义、排外和社会分裂  相似文献   

3.
城市贫困问题与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工作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本文首先对现存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改进和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的 ,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在社会变迁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 ,所以由城市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震荡 ,往往会波及整个社会 ,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巨大影响。因而 ,城市社会问题不仅为一般社会学研究者关注 ,更为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为己任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所关注。城市社会问题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城市病” ,恩格斯称之为“社会祸害”① 。一般来说 ,城市社会问题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破坏作用 ,是一种社会障碍。如城市人口问题、城市污染…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方城市社会学家分析城市社会问题常用的四个概念——社会解组、边缘人口、亚文化、城市体验——作为分析工具,初步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导致民工行为失范问题的社会结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与城市社会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与城市社会问题①郑杭生李迎生急剧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催化剂。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之中,也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多发的时期。相对于乡村社区而言,城市社区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矛盾、社...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道严峻课题。从宏观战略高度出发,研究谋划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而且还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怀化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与构想作些粗浅的探讨。一、怀化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生态城市作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式而被列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其核心是:运用生态学和城市社会学的原理,按照生态经济规模,统筹规划和建设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城市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我国城市形象建设问题作初步的探讨。简单地说,城市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等方面,涉及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合力影响下,我国城市面貌趋同、城市文化特色趋弱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我国非民族地区城市,也发生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问题已经被注意到,但是对于它的危害,还缺乏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表面上看只是城市游客视觉上的“面貌趋同”问题,实际上涉及从表层到深层、物质到精神、文化到社会等方面问题。不仅存在城市历史街区、老旧建筑、民族风物的破坏等问题,还存在城市文化历史断裂、城市吸引力降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等。通过研究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现象,可促进相关部门和个体主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及其权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社会阶层,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确定了农民工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原因,以及对农民工在城市中所处弱势地位的分析,强调了要加强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要求,并针对城市农民工在生存权、劳动权、教育权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从经济、法律、社会、观念等角度提出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孙芬 《兰州学刊》2004,(2):166-167
城市贫困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 ,社会和政府应对城市贫困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支持政策和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政部机构和湖北军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组织具有专门化和系统化的划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治理社会问题,关注社会保障和改良社会风俗等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本文还提出,重视社会立法、以近代化为社会变革内容和加强城市社会管理为这一时期社会行政管理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威胁和谐社会最严重的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由社会公正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会直接引发或加重失业、群体上访、社会治安恶化等系列问题。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地位与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张勇濂 《理论界》2008,(12):13-14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发生,是我国转型期城市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的突出表现。因此,维护转型期城市社会的稳定,避免社会冲突,必须以动态的思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处置。在推进城市和谐建设和发展中确定和建立科学的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目标、策略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海平  杨艳秋 《南方论刊》2023,(6):49-50+61
城市社区普遍是陌生人社区,存在着关系疏离、人情淡漠、个人权利至上和利益分化等社区治理问题。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城市社区的邻里互动、社区资源的整合以及社区组织的培育等路径进行积累,可以促进城市社区“新熟人关系”的形成、增进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统一性以及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存在经济福利待遇不对等、强社会关系固化和城市制度的排斥、社会身份的多重错位等现实问题,提高对农民工阶层的收入分配比重,赋予他们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工阶层的垂直型社会流动,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和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会空间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其在空间上的表现进行分析,揭示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在城市中的时空过程和时空特征,揭示城市的社会分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单位制的解体、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的重组和搬迁、旧城区改造等都塑造出了独具特殊印记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也成为人们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在当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会形成并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权问题受到政治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等多个领域关注。大卫·哈维继承列斐伏尔对城市权实践性的探索,强调城市权与城市社会运动中的街道经验与集体活动、城市化、公共行为等城市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来自城市生活和生产中的诉求和需要。这是当代城市哲学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天广  严宇 《江苏社会科学》2023,(3):104-112+243
随着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空间,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城镇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三化叠加”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的演进。长期以来,国外智慧城市治理主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来感知城市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形成了“物感城市”模式。但该模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难以感知城市空间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系统。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逐渐实践出以感知和回应市民诉求为核心的“人感城市”模式。该模式以技术赋权与技术赋能为作用机制,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以扁平化结构驱动多主体协同治理,进而提升城市民意识别、风险研判、协商议事、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五方面的能力。概言之,人感城市模式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主义,其机制在于技术赋权驱动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进而构建超越“物感城市”的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我国智慧城市治理应走向“物感城市+人感城市”的发展路径,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二者融合才能充分理解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针对城市复杂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文明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齐海臣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外已有许多年的历史,现在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文明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