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雁门事变爆发的原因是突厥力量逐渐强大和隋炀帝治国策略的失误。事变得以解决的因素,从突厥这方面来看,是因其骑兵不擅攻下城,隋援军已逼近,季节将要变换,后勤补给又不充分。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与隋唐王朝互使述论李大龙一吐谷浑与隋王朝的使者往来最早可追溯到隋开皇四年(584)。据《隋书》卷1《高祖上》载:开皇四年四月,隋主杨坚“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这是有关吐谷浑和隋王朝使者往来的最早记载,自此之后至隋大业五年(609)...  相似文献   

3.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北边的突厥,长达数年之久,而且大规模地卷入中原的逐鹿战争。 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评价却纷纭不一,有的认为,中原的某些集团和突厥的军事联盟,是“分裂”祖国的罪行,有的则以为,这不过是出于战略的需要,情有可原。我以为,这个问题是不难弄清的,关键在于对隋末时突厥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有个正确的评价,这样就必须对突厥和隋王朝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隋与突厥关系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我国西北地区的突厥族强大起来,统东北西域诸民族与中原抗衡,形成两雄对峙的局势。此时,隋与突厥的关系成为诸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否,而且左右着隋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无论从中国民族关系史还是隋代社会发展史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隋与突厥关系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开皇元年至四年(581—  相似文献   

5.
隋立国之初,即有伐陈统一中国之志,但鉴于北境强邻突厥的掣肘,对陈战略的轴心构想却是“潜为经略”的策略。开皇初击陈,战于南北必争之淮甸,隋小胜即收,称云“礼不伐丧”,有效辶回护了其先北后南而后统一中国的战略意图。陈未能警觉于战后,安于形势,笙歌依旧,终至覆国于九年之后。  相似文献   

6.
唐与突厥的和亲,同唐与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奚、南诏和亲相比,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予以论述。本文拟作全面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李渊结交始毕可汗 隋末大乱时,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领导下已发展到顶峰时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控制,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人也向突厥称臣。刘武周还将所“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相似文献   

7.
室韦-达怛史是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看,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室韦是北朝至辽金时期见诸汉文献记载的北方族。达怛一名最早见于突厥文碑铭,是突厥语族部落对室韦人的又一泛称,唐后期为中原人沿用。室韦一达怛同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后唐、后周、北宋等中原政权以及北方草原的突厥、回纥、黠夏斯、沙陀、党项、吐浑、契丹、女真等族都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在北方民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室韦一达怛中,语言属于东胡一鲜卑后裔诸语言的部落占主要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室韦名下囊括的鲜卑后裔部落,由于达怛…  相似文献   

8.
长安四年唐智宗墓志为研究唐时高昌地区的官制补充了一些线索。通过考证研究,可以看出高昌王国自麴氏有国以来,历140年之久,推行的基本是汉制,其置官也一直同中央保持着密切联系,很多官名与中原王朝同出一源,基本上是准中央制度的,高昌仿隋设置散官,史籍未载,志文可补其不足。另外,通过志文也可看出唐时平定突厥叛乱以及大范围的募兵等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隋文帝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589年,他经过禅代周鼎、北击突厥、南灭陈朝,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从西晋末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分裂割据达三百年之久的混乱局面,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但灭陈以后,由于他在经济建设、国家治理和确立继承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的处置失当,又导致了隋朝后期的政治危机,以至在他死后的第十三年,隋王朝就短命而亡,其罪过也是不可否认的。正确评价隋文帝的功过是非,不仅能够进一步弄清隋的统一及短促而亡的原因,而且对于揭示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乃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都是不无意义的。近年来,围绕隋文帝评价,史学界曾进行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本文拟就有关几个问题略舒浅见。  相似文献   

10.
粟特人在突厥与中原交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粟特人与突厥通婚、杂居,在突厥汗国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粟特文化和突厥文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此,粟特人的经商和移民促进了中原与突厥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天山以南维吾尔社会的“燕齐”制度来自indju制度,indju一词当起源于突厥语,而13-14世纪波斯与 高昌畏兀几地区的indju制度则于蒙古入侵有直接关系。“燕齐”制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试论隋与高句丽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战争的性质并非传统所说的是隋对高句丽的侵略 ,而是隋统一战争的最后一环 ;隋丽战争的同时尚需应付各自民族内部的战争。战争导致了隋的灭亡和东北亚局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重要的民俗典籍 ,它的作者与注者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条件。作者、注者对公元 6世纪南北民俗的记述 ,为我们保存了当时中国岁时民俗的真实面貌。本书自南朝著作完成之后 ,流传于隋、唐、宋时代 ,元初已经亡佚。明人重新辑佚成书 ,清代有多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4.
唐初得隋马三千的记载,不但不能概括隋朝畜牧业的总成绩,还给人一种隋马稀少的印象。其实,隋朝畜牧业曾经盛极一时,既存在着一批规模很大的官牧监,也具备浓厚的民间畜牧风气。隋朝官牧监的经营由盛转衰的原因,值得反思之处很多,过分征用马畜致使牧源枯竭,畜牧资源配置不当,战乱频繁破坏了畜牧业生产所赖以存在的安定环境,最终导致隋代畜牧业的大衰退,却为唐朝监牧的发展准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回纥,又称回鹘①,今新疆维吾尔族与甘肃裕固族的祖先,属于铁勒诸部之一。隋末唐初,与其他铁勒各部散处于今蒙古 高原,西至天山,分别臣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贞观二十年(646 年),唐太宗灭亡薛延陀汗国,漠北铁勒诸部开始散乱的各 自发展,回纥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亲近唐朝积极与唐朝交流互信,最终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漠北铁勒诸部,建立了强大的漠 北回鹘汗国。以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为时间段轴,梳理了回纥与铁勒诸部周旋,逐渐强盛以致为后来取代薛延陀建立强盛的 漠北回鹘汗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瀛奎律髓》是元人方回所编的唐宋两代律诗的选集,对学习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故成书之后,版刻甚多。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版刻情况,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较多,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其早期的版本情况,学者们争议较大。本文搜集、整理了有关《瀛奎律髓》元代版本情况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元代成书之后,本书或有版刻,但早已不传;而今人文中所提到的“元刻本”,其实为一明代刻本。  相似文献   

17.
晋唐人丁为本税制四阶段发展的判定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唐人丁为本税制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税制.这不仅因为它具有迥异于其他农业税制的诸多特点和较长时段之实行,而且还在于它对同时期的日本农业税制及此后的我国农业税制产生过重大影响.根据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晋唐人丁为本税制的发展大致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汉魏之际的发端、魏晋时期的初步形成、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唐朝成熟与崩溃的两大变奏.  相似文献   

18.
对于高句丽的研究,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探讨:一个是高句丽南迁朝鲜半岛,另一个是隋唐征伐高句丽的性质和原因.高句丽南迁原因有二:一是忽视与公孙氏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互相攻伐,造成双方共同削弱.其结果是公孙氏的灭亡和高句丽的孤立;二是公孙氏灭亡后忽视了与曹魏的关系,使高句丽不得不南下寻求生存空间.隋唐征高句丽的性质,由高句丽政权性质及其所占地域决定.高句丽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所占之地为汉四郡,故战争性质即为统一战争.战争原因,从隋看,是由高句丽侵隋所致;从唐看,是由高句丽侵新罗,新罗求救于唐,唐为制止高句丽的行为和稳定朝鲜半岛和平局面所致.  相似文献   

19.
"塔里雅沁"在清代西域文献中指天山南路佃种官地的农民,也指被迁往伊犁屯田的维吾尔族农民。学术界关于该词语源的认识有歧异。文章将该词的出现由清代文献上溯到蒙元时代的蒙古语和汉文文献以及成书于哈喇汗王朝时代的《突厥语大词典》。该词在蒙元文献中相对应的汉文译写形式为"塔里牙"、"塔里牙赤",在《突厥语大词典》中相对应的是T arl¨o。其基本含义都与"粮食"、"耕种"、"农民"相关。  相似文献   

20.
法家类著作在古典目录分类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中法家类著作被归入到诸子略中的法家。从《隋书·经籍志》开始逐渐稳定下来,除在明代法家类著作被附录于杂家中外,从《隋书·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被归入到子部的法家或法家类。伴随着这一过程,法家类著作种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类著作,到后来逐渐增加的宏观法制理论著作、治狱类著作、对法家经典进行考订的法家类著作、微观法制理论著作及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