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在产生之后就被广泛地引用,历经先秦两汉,到了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创作中大量引《诗》,其引《诗》方式有多种.其作品中或直接引用《诗》中的词语、诗句,或化用《诗》中的诗句、诗意,或用《诗》中某首诗的诗旨.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对《诗》有所吸收,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借鉴.在创作中借鉴《诗》的方法,吸取创作中的经验,这成为中国文人的一大传统.  相似文献   

2.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3.
《宋诗拾遗》不在选优,重在补阙,多收三流或末流诗人之诗,其小传中有关诗人著述与登进士时间的记载,其诗前小序与诗中自注及编者的按语等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拾遗》也存在着编次失当、误收或析一人为二人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 ,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 ,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 ,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 ,除儒家外 ,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 ,主张焚毁 ;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 ,主张废弃 ;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 ,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相似文献   

6.
回文是英汉语共有的修辞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汉英回文的异同,说明迴纹诗是汉语特有的重要诗文形式,英语回文属于字母游戏或单词游戏,并提出汉语迴纹诗的翻译原则:诗译迴纹诗,译诗不译"回";英语回文的翻译原则:回文式翻译作为试探,回文形式的放弃是翻译不可避免的损失。回文图诗属于艺术品,在译文中无法完全再现,其回文形式的放弃或大部放弃是翻译本身因文字不同等多种原因局限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宋诗拾遗》不在选优,重在补阙,多收三流或末流诗人之诗,其小传中有关诗人著述与登进士时间的记载,其诗前小序与诗中自注及编者的按语等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拾遗》也存在着编次失当、误收或析一人为二人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在被宋人视为诗中六经的杜诗中,以自然万物为主要描写内容或意象的“生态诗”很多。这类诗不仅可以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使人真切地了解其时生物系统中人与物,物与物,人、物与自然、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生态状况。“山鸟山花吾友于”,杜甫生态诗以物人相通的浓浓人情味,细腻的描写与精妙的对仗等,给人们展现了物物相容的和谐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9.
在李梦阳的诗歌创作中,咏怀诗数量大、质量高。这些咏怀诗或慨叹人生忧患,或吟唱朋友情谊,或抒写高远理想,是李梦阳丰富的情感世界、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李梦阳一生坎坷的心路历程和曲折的仕宦生涯。李梦阳在咏怀诗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是封建时代一切正直知识分子思想与行为的倾诉与表白,因而也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偶 ,在叙述型诗向描绘型诗 ,有机结构诗向无机结构诗的裂变过程中 ,是一个积极的不安分的元素。它使诗的内部结构由有机变为无机 ,是诗通于画的一个条件 ;它使诗歌的语言产生质的变化 :由语链变为词或词组的无语法纽带的并置 ,宣告了诗歌语言的独立。对偶是诗歌结构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宋诗派巨子郑珍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晚清来传派巨子郑珍诗的师承关系以及对当时和后来诗坛的巨大影响。郑珍待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日险怪奥涩,一日通俗平易。其诗中用词,或连类排比,广用典故;或多用白描,通俗流畅。郑珍好以文为诗,诗中多议论语;比喻生新,富有谐趣。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戎昱之诗 ,大多为怨愁之声 ,或感事伤时 ,哀民生之多艰 ;或悲愁忧思 ,叹人生之苦辛 ,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屈宋式的生命关怀。追根溯源 ,戎昱诗近承杜甫 ,远承屈宋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5.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隐秘的文本空间。此诗在“山-海”对立的结构形式中表征了“八十年代”“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缺失或不满,即“求诸于外”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失父/寻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关”和“闺”或者与二者相关的物象、意象大量而密集地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闺怨诗甚至羁旅赠别诗中,两类意象不仅体现了王昌龄诗的风格,更成了王昌龄诗的两种情结。两种情结也并非互相孤立无关,而是在矛盾中紧密伴随的,共同凝结了王昌龄的守望情怀,前者守望国家、民族,后者守望家园、情爱。  相似文献   

17.
后人常以"诗教"或"乐教"指称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而"文质观"逐步推导将使我们看到,在孔子的哲学中,"诗"与"乐"已产生分离,走向独立,这就是其诗与乐思想的不对等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诗经》祭祀诗的不同标准加以辨正,从而完成对《诗经》祭祀诗的界定,并得出结论:祭祀诗因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在《诗经》中应自成一类,而凡言及祭祀或用于祭祀的诗篇,皆应列入此类。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20.
沉默有如黑洞,带领读者进入诗的无边宇宙。在现代诗里,沉默以意象或陈述表现。它经常指向读者所发现的,字里行间的意蕴或符旨;但是阅读行为中"沉默"或"空隙"更难能可贵,更能在飘移的符征中生发阅读趣味。沉默是台湾中生代诗人罗任玲诗作的主要特色。"安静""静默""祥和""安详""宁静",是罗任玲诗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纷扰世局和流行诗潮完全撼动不了她充满哲思的安详气质。倘若按照陈述语和意象语在诗行中的比重区分,罗任玲诗中的沉默至少有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意象语虽未主宰一切叙述,但是整合叙述;其二,由藕断丝连的意象将死亡的想象置诸生存的描绘,在生死的纸上历练中凝结现实;其三,几乎泯除陈述语,而每行的意象之间就有隐约的命题,或从句式,或从语法,和意象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