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曲选校注》(以下简称《校注》的出版是元曲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一次将百种剧曲整理出版,这在元曲研究史上是空前的。《元曲选》是明·臧晋叔编定的元代杂剧(内含少量明初杂剧)选本。但经过近四百年的流传,错误不少,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很多困难。著名元曲专家王学奇教授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元曲选》进行校注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克服重重困难将该书出版。《校注》的出版对教学、科研乃至弘扬祖国文化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校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元曲作家考订、元曲作品述评、文字校勘、词语注释、版本研究、曲论探讨等等,举凡…  相似文献   

2.
李修生同志辑录元代散曲大家卢挚现存的,文、诗、词、曲,成《卢疏斋集辑存》一书,给元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专集资料。这是继《关汉卿戏曲集》、《白朴戏曲集校注》之后的又一部元曲家全集。元曲家如马致远、乔吉的杂剧和散曲都极有名,王伯成有杂剧、散曲和《天宝遗事》诸宫调,他们的创作才能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散曲家在卢挚以外,如张养浩存有较多的诗文著作,贯云石、刘时中都有零散的诗文遗留,张可久除作大量的散曲外,还存词六十余首足以成家,如都能辑成专集,那将是多么可观的业绩。  相似文献   

3.
关于《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编著年代 ,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与《成宗实录》记述 ,“此乃元朝时语也” ,由当时的朝鲜译官编定。二书中有不少可资元曲研究借鉴的珍贵材料。在曲学语言学方面 ,以前的元曲释词著作都未见引据二书。如对“丽春院”等词语的解释均有极高的参证价值。此外 ,对儿化音的描述也可补《中原音韵》之缺。关于元曲形式内容方面的资料 ,如二书多处记述了唱曲、弹弦子的情况 ,特别是所记交“五个钱”入构栏看“诸般唱词” ,对于研究金元演艺的发展 ,弥足珍贵。元曲多写田园山水风光 ,表现避世隐逸的倾向 ,过去总以为是元代士子受压迫、无出路所致。《朴》书会话中也多有此种内容 ,与元曲精神一致 ,看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审美思潮 ,有待作出更切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名词语"是指省略谓语和连接词,完全由名词构成的诗句.这一句法由谢朓、庾信首创,此后在唐宋诗词、元曲中获得广泛运用.从语法角度而言,要解释"名词语",必须要增添句子成分;从诗学角度而言."名词语"的运用乃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形象感、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创造静态美、使诗歌语言更凝炼.但若"名词语"运用过度,则会使诗歌含义晦涩,导致理解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曾作《元曲词语补释》一文,载本校学报《语言文字专辑》。近读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出龙潜庵先生《宋元语言词典》,该书收词宏富,为解释宋元词语较全备的一部辞书。但还有一些词语未见收录,现整理札记数条,供进一步研究参考。牙恰讶搯诸家均未见释。“牙恰”例:牙恰母亲,吹回芝雨。(《全元散曲》下,页1689)史牙恰枪使迎,狄将军刀去的疾。(《雍熙乐府》卷十四)也不怕薄(广婪)放牙恰,情知得性格儿从耒识下。  相似文献   

8.
《醒世姻缘传》释词摭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语词训诂是一件很繁复而缜密的工作,一则宋元以来白话作品大量出现,且往往卷帙浩繁;二则多无旧训可依,不少的词语需要从现存的语言材料中进行类比以抽绎其义,稍有不慎,即可能解释得不符原旨,加之这类语词往往具有方言区域性和特定的褒贬色彩(这两个问题,我在拙作《关于<金瓶梅>中数条语词的诠释》中已略论及,见《中国语文》一九八九年第三期),以及由土俗词语的引申和再引申,都给训释此类语词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王学奇先生是治戏曲语言的著名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和夫人王静竹先生所著《元曲释词》就因收词量大、征引宏富、训释精当而被誉为元曲词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1]。后来陆续完成《关汉卿全集校注》和《元曲选校注》,亦产生较大影响。自1991年到1998年,作者又用8年时间,“夜以继日,手不停挥,反复推敲,呕心沥血”[2],在前著基础上更为广泛地搜集资料,深入发掘,精心结撰,著成一部350余万字的《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下简称《通释》)[3]。煌煌巨著,洋洋大观,一时实难窥其涯涘?舜骷窍乱恍┒梁蟾?不当之处尚恭请王先生夫妇及方家指正。一…  相似文献   

10.
《史记》在中国语言学上占有突出地位 ,保留了西汉时期大量的常用词语 ,特别是西汉的口语词 ,而其中又以关中方言词为最多。笔者多次通读《史记》 ,收集其中的语法、文字、词汇、语音现象 ,讨论有关《史记》的注解。由于笔者自幼生长在关中 ,熟悉关中方言 ,特别注意其中反映的关中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数仍在使用 ,但前贤时哲至今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词语在现代的辞书中没有作为独立的词条罗列 ,或者所列的书证过于滞后 ,这些都给《史记》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不足 ,也为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留下遗憾。本文拾遗补缺 ,摭拾《史记》中的疑难词语特别是属于关中方言的疑难词语安堵、不起、期期、不侵、斩、先后等 ,进行解释说明 ,以求纠正有关《史记》词语研究的缺点 ,补充字词书在设立词条和解释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系统到话语篇章,词语要经历从词住到词住变体这一过程,其间有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对这种因素的了解与掌握,是自由合理地运用词语的基本条件,有利于词语的选炼与解读。从词位与词位变体关系角度,可以较好地解释词语规范标准的合适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那么何谓“目录”呢?照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3.
当今长治地区的口语中保留和使用着《元曲选》中的词语。本文结合长治口语词并参照有关文献,选取《元曲选》中较有特色的面皮、妨杀、双身、门限四个词语,详列书证予以诠释。这些词语借助方言不仅可求得确解,而且又可补释元曲的辞书之未备。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其中包括一些蒙古语,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事实。但迄今为止,还未能注释翻译,这对认识欣赏元杂剧无疑是一种障碍。最近几年,一些元杂剧注本,一些解译元杂剧词语的专著,如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等,对元杂剧中比较明显、容易识别的蒙古语做了标明和注释,这对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学者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应当加以首肯。然而,元杂剧中还存在大  相似文献   

15.
“殷勤”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即使是现代也还经常使用。由于各家选译选注唐诗宋词者很少对这一词语作注,而这一词语从古到今又有多种含义,从而造成一般读者对之很难准确理解。本文拟从“殷勤”一词的基本含义入手,探究其引申演变意义的脉络,弄清此词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含义及其对诗歌内容表达的作用,并结合诸家之注释加以辨析,以求得对该诗中“殷勤”一词的准确理解。一、“殷勤”一词古今含义的演变“殷勤“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各家辞书解释不一,为了弄清它的发展脉络,有必要对各家之解释重新加以审视。在《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的味觉词大多都可以用来表达多种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且需要通过人的认知获得解释。以"sweet/甜"和"bitter/苦"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味觉词语义拓展的分析表明,味觉词一词多义现象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抑或两种认知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词语多义现象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多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史记》语言的文学性历代以来都受到重视,成为《史记》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汉魏六朝在对《史记》的叙事、文风等文学特点的评述中已有了对其语言的概括性认识。唐代尤其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大文化语境中,文人开始从文学角度来关注《史记》,韩柳"雄深雅健"、"峻洁"的概括代表了文学家对《史记》语言的整体感受。宋代随着文章学的发展,宋人不仅重视文章整体性的起承转合的章法,更深入到句法、字法的探讨。明代,随着文学复古运动的高涨,《史记》字、词、名句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专著频出,开拓了《史记》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探究字、词的含义,给以通俗而准确的解释,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钻研教材时,确实需要花点咬文嚼字的功夫。但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解释词义要防止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脱离社会习惯,孤立地就词解词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更不可离开作品的艺术形象,搞烦琐的词源考释。最近有人对鲁迅《药》里的“红眼睛阿义”作了一番考证,找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所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战服他,不放宽;红眼睛,心胆寒”为证,认为“红眼睛”在民间流传中,原是“清朝  相似文献   

19.
日前中学语文课的词语教学大体上有两条途径:一是看注释——看课文附注上的词语解释;一是查词典——从词典上查课本里没有注解的词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以上两种途径不一定行得通。有些词语,课文上既无注解,词典上也未收入,如“宽廓”(《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有些词语,在词典上的解释还不够确切,或不够全面。有的时候,也无法借助课本、词典,如考场应试,路遇询问。因此,还得掌握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见石点金,遇词解词,才能防止解词上的“本本主义”,发展思维能力。 解释词语方法很多,归纳起来,约有十种。 一、直观法  相似文献   

20.
斯·特克尔的《工作》是一本口头文学作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此书受到美国舆论界广泛好评。它为学习和研究当代活的美国英语提供了可贵的语言材料。本文采摘书中大量实例,从词语和句式结构两方面分析口语体美国英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