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困境在走过十年曲折坎坷的道路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又一次陷入了困境:通货膨胀、比例失调、分配不公、秩序混乱……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何一再陷入困境,出路究竟在何方?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落后,方向欠明。虽然不能否认各种试验对于经济改革的重大意义,也不应否认十年改革的伟大成就,但盲目的遍地开花式的试验,必然导致秩序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缺乏效率导致价格信号扭曲,企业无法灵敏反应价格上涨的信号;价格的放开上扬未能抑制总需求的膨胀。●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放开价格,刺激总供给增长,平抑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当前主攻目标是控制总需求。●强化国家的宏观控制,严控货币发行量,提高人民币信誉。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价格改革经历了以调为主和以放为主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说,这种改革思路和做法是符合逻辑的,因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价格体制应该向自由市场价格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但是,改革的实践远比理论上的设想要复杂,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以及主要由此而引起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困扰着改革的进程。1978—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2倍多,而同期货币发行量增长了近7倍,全国零售物价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累计上涨45.7%和56.2%。1979~1984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6.9%,除1980年6%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上陷入了改革的困境.从改革的主体角色来看,政府在“顶层设计”时将自己界定为提供与获取社会福利的双重角色,与民争利的政府和通过隐性渠道获得转移性福利的企业共同导致了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缺失.另外,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呈现出个人福利过分寄生于公共福利的现象.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破除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神话,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倡导按劳收入分配制度,遏制非劳动性收入的过分增长,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性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碰到过的棘手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又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物价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地上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近两年物价总水平上涨势头猛、长幅大、时间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超出了大部分群众、企业和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从而阻碍和困扰了既定战略的实施.本文拟对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态势、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与同志们共同研究.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态势和主要表现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1978年以前,由于我们实行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当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物资匮乏,工资冻结,生活用品和副食品按人头凭票供应,物价基本稳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79至1985年的七年中,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88.2%,平均每年增长9.45%.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温和上升.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78年上升28.1%,七年平均每年上升3.6%.我们可以说,中国开始进入了温和型的通货膨胀阶段.这期间,除198O年和1985年物价分别比上年上涨6%和8. 8%以外,其它年份物价上升一般都在1.5~2%.这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是市场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各种价格指数连续下降,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国的国民收入和政府财政能力是否允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采用诸如增发国债、扩大赤字的财政政策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当前财政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现实原因的研究,给出了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过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中,物价总水平上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极为不同的。东欧和前苏联各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速度极快,而且伴随着超级通货膨胀的是经济衰退,是生产的下降和经济负增长。而在中国,高通货膨胀率常常是与超过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末以来的两个通货膨胀高峰期——1988年和1993—199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正常的“自然增长率”。本文依据对中国的统计资料的分析,说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什么是造成中国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非理性研究在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之后,已开始陷入一种困境之中。曾几何时,我国拒斥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把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统统视为反动透顶的东西,对其实行“隔离”,不予研究。结果是我们未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非理性这块阵地,闹出了不少笑话。然而,近几年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非理性成了一种时髦的东西,我国学术界在短短的时间里发表了有关论文200余篇,学术研究和社会上都先后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这种狂热多少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某些混乱,暴  相似文献   

9.
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特点及对策马一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通货膨胀也随着物价的逐渐放开而由压抑型变为公开型。1985~1989年的通货膨胀(其中1988年通胀率为18.5%,1989年通胀率为16.3%)成为198...  相似文献   

10.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重建司法机构的基础上,我国的廉政建设重新迈入正常轨道,建立健全了以人大监督为依托,以人民监督为依靠,以法律建设为主体的廉政体制。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廉政体制的落实尚存在很多不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纵观我国以往的改革教训可以看出,廉政建设能否突破原有的改革束缚,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核心因素:一是要客观系统的总结原有的改革经验与教训,二是廉政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紧密围绕我国的国情展开,才能够避免将原有制度推倒重来或者隔靴搔痒式的极“左”或者极右的偏激,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改革思路,有力的推进我国廉政建设改革,最终实现廉洁政治。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大大超过商品交换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以前的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但是我国近年来不但出现通货膨胀,而且不断加剧,从八十年代的轻度膨胀迅速的发展到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对此理论界虽然承认了它的存在,但对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改革的失误,有的认为是企业行为扭曲,有的则认为是旧体制的弊病。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现实选择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进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经济机制的运作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着手,还要在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的完善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进行了将近10年。这场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革,在解决旧的问题的同时,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困难——一种靠旧体制旧方法旧思维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困难。在亟待深化改革的今天,审视改革在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摆脱困境的出路,显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之所以会遇到诸多的困境与障碍,其根本性的原因应当是:当代我国在从传统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短缺现象;而制度短缺现象之所以严重,除了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资产专用性和公共性外,制度供给不足应是其中的关键诱因.为克服相关的行政改革困境,以制度创新作为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以及借此夯实行政改革的基础应是致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业监管问题的深入剖析 ,指出金融三驾马车监管模式的不合理性 ,并分析了构建我国当前监管模式的四种选择 ,提出通过改组央行等五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磊 《学术月刊》2012,(1):62-69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何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学术界的主流形成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宪政转型"、"体制落后"和"分配不公"。这三类框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相关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与主流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有着极为深刻的解释力。这种解释的要义在于:(1)经济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张力必然催生相应的政治诉求;(4)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负相关",正是这种"政治诉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表现。因此,在经济基础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既要强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要确保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个难题如何解决,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构成了巨大挑战,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8.
陈建新 《南方论刊》2011,(8):48-49,17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此期间,一方面,它突破了保障能力不足的瓶颈,在服务广大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管理优化、成本控制、人才培养、组织文化培育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因此,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深化改革,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对非营利概念理解不准确、筹资动力先天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筹资策略与能力不够,导致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筹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对政府依赖过强、自创收入偏少、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匮乏等.为提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在宏观层面上,应当正确处理非营利组织筹资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非营利组织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公信力,运用新型的筹资策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