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后稷形象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形象的出现 ,不仅本身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而且在这一形象的衍变中 ,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后稷这一形象对于当年教稼园所在地 ,今天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来说 ,无疑具有了新的时代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
文摘     
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周人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紧密结合的,反映在祀典上,就是在举行祭天礼时要以祖配而祭,这在文献上和金文中有许多材料可证。周代祭天的最高祀典就是郊天礼,举行郊天礼时始祖后稷配祭,这是周人祭天礼的常制,然亦不只是以后稷配祭。文献中还有所谓礻帝祭之礼,  相似文献   

3.
《诗·大雅·生民》是周人追述始祖后稷的一篇传略 ,世述后稷的故事皆源于此。由于对《生民》某些字句的理解不同 ,而时代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对《生民》的理解 ,所以在解释《生民》和撰写后稷史传时就产生了诸多分歧 ,特别是关于姜怀孕、生育后稷的过程 ,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这些分歧也反映了周人及后世思想文化、社会道德等观念上的变化和差异 ,也反映了姜后稷时代的婚姻形态、部族民俗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周人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紧密结合的,反映在祀典上,就是在举行祭天礼时要以祖配而祭,这在献上和金中有许多材料可证。周代祭天的最高祀典就是郊天礼,举行郊天礼时始祖后稷配祭,这是周人祭天礼的常制,然亦不只是以后稷配祭。献中还有所谓椅祭之礼,实为宗庙祭礼,与周人郊天配祖的制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詹子庆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提到夏桀时期的公刘为周人始祖后稷的四世孙,这种提法显然不符合从尧舜至夏朝末年五百多年的史实。詹氏失误之源头应追溯到汉代司马迁之记载。对于司马迁的这个失误,唐代就已经有学者指出过。通过对中国每一百年平均在位帝王的计算,我们大致推算出从后稷至公刘,周人先祖至少经历了十七八个王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韩鹏  李利 《人生与伴侣》2022,(44):62-65
<正>古人认为,自周人始祖后稷至周文王等十余代人,都曾担任过西周国、或西伯国的氏族领袖。周人也认为,后稷是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建立后的农官之长也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文王之间,《史记·周本纪》《世本》等史典记载共有十五代,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这其中“后稷”“不窋”的个人名称与氏族名称之间,已很难分辨。相比之下,作为氏族的“西周”或“西伯”要比作为个人的“西周”或“西伯”历经的历史要长一些,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7.
一种传统的观点是,《诗经·大雅》中的《生民》一诗与《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四篇构成了关于周人开国前历史的系列史诗。基于此,不但后稷是周人的始祖无疑,即《生民》一篇的史料价值也得以与其他四篇相提并论,认为每一篇都在同样可信的程度上代表着周朝开国前历史的一个特殊里程。 可是,如果我们暂时忘掉成见,细读这五篇作品,就不难发现,与其它四篇相对比,《生民》一诗所反映的周人与后稷的关系未必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盛衰兴亡,其根本原因存在于经济基础之中。周人自始祖后稷至古公亶父,为原始公社制时期;古公亶父由豳迁周原后,规划土田,整顿部落组织,初步建立了国家机构,为周族早期奴隶制时期;文武之际,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周人不断对周围方国发动战争,周族迅速向比商朝更为发展的奴隶制过渡,武王灭商和  相似文献   

9.
后稷是周民族的始祖,有关后稷的神话传说散见于历代古籍,而最早的完整的记载,则见于西周初年的《大雅·生民》。《生民》一诗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前三章是叙述姜嫄履巨人迹而生稷,以及稷出生后遇难不死的种种奇迹。其后三章是叙述后稷天生善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凡本领。(最后两章写祭祀的情况,不是该诗的主要部分。) 根据古籍的记载,后稷在舜、禹时代曾主掌农业,且功绩显著,因而死后被尊奉为农神。这说明《生民》诗中叙述后稷善于事农的神话传说,虽然不免有加工溢美之词,但大体是有历史事实的依据的。既然后稷善于事农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事实,那么我们就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西周开始就极重视农业,相传后稷是周民族的始祖,而后稷正是帝尧时代执掌稼穑的长官。西周立国后,每年立春都举行“籍田”大礼。周王在立春前九日斋戒沐浴,届时亲自去田地用农具拨动土块,象征性地表示参加了农耕。当时极端重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元宵节的起源提出了与种种旧说不同的见解 ,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先秦庭燎祀天仪式 ,元宵花灯即由庭燎祀天的柴火演化而来。文章还揭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认为 :由其来历所决定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与先秦庭燎祀天的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播的南北三古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如何由南往北传播以及自北向南回流的 ,是一个关涉传统建筑发展渊源的文化问题 ,本文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南北三古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大风歌》看西汉礼乐与文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高祖刘邦从不懂礼乐到重视礼乐 ,主要是因儒生制订礼仪 ,使他明白了礼乐在治国中的作用。《大风歌》成为汉代的宗庙之乐 ,系因尊崇刘邦而起。汉代以《大风歌》为宗庙之乐 ,对汉代文学的走向起着规范作用 ,它所关心的长治久安以“宣汉”的形式出现 ,对其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道教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提出济世体道教笔记小说的概念,并从济世体道教笔记产生的思想原型及其主题类别、宗教意蕴、文学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济世体道教笔记小说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比较文化的视域对当代美术理论中的图像翻译进行探讨,从后现代文化理论基本范畴的理解失误、文化语境的差异所形成的阻隔、专业话语的失语现象与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等方面,提出了图像翻译者不仅应该具备雄厚的双语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观点,并且结合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苗寨、双凤、儒家三村的民族风俗,从血缘和地缘、三元的文化互动、语言和婚姻、祖先崇拜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化的情况。作者认为,在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动中,语言、服饰、岁时等都可以改变,甚至外来的一些信仰也可以渗透、吸收,但最深固难徒的是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9.
试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性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视听说课为例探讨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视听说课的教学目的以“说”为主,同时侧重文化教学;论述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