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贵州省文艺界,围绕着对汉族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木雕"苗女",曾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透过对这一个别事件的追踪与展开,考察了这时期普遍见于苗族社会的知识精英群体中的民族意识"躁动"现象及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苗族知识分子群体成长过程的回顾,揭示出他们的"民族认同"形成的"边界",本质上并非源于所谓的共同的文化,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得以成形并不断被强化的.进而通过对历史上从"苗"到"苗族"过程的简要追溯,对影响苗族作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呈现"问题,提出了初步独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何谓苗族文学,文艺界有不同的界定,有的指反映苗族生活、表达苗族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有的则专指由苗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本文论及的苗族文学是后者,而且仅限于广西当代的苗作者作品.(一)与前几年相比,广西苗族当代文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创作队伍已初步形成.在广西苗族作者中,辈份最高,起步最早的是梁彬同志,他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挤时间创作,从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诗歌、评论和民间传说故事.近年来,还编辑出版了《广西苗族民间故事选》和《苗族风俗趣谈》.南丹县的龙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西藏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西藏的文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短暂的高峰之后,西藏文学在80年代开始"井喷","雪野诗"和"西藏魔幻现实主义"登上文学历史的舞台,藏文新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纪实文学开始崛起,小说创作更是有了新的突破.新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和文学精品,不仅生动展示了新西藏的时代精神风貌,也实现了西藏文学"从高原走向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表现女性人格现象是五四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五四女作家笔下人格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格现象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的关系及意义,为多角度认识五四时期女性创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朱霞  宋卫红 《中国藏学》2012,(3):165-170
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族汉语文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至今已经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和平解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是藏族汉语文学由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封建文学向社会主义文学的当代转型,以政治启蒙为旨归;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以文学启蒙为旨归;第三次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现在仍在推进之中,以文化启蒙为旨归.当代藏族汉语文学书写者试图在全球经济与多元文化背景下,表达对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认识,并显示出通过文学书写发展藏族族性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教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袁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7.
阿来的诗歌创作虽然没有取得像其小说那样的成就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歌创作没有多大价值.相反,如果把阿来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审视,其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它不但影响了阿来整个文学创作的艺术方向的选择和文学视界的定位;同时,他的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印度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开始了一个私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为国家所推动,各邦政府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又存在着控制和反控制的张力.以此为基点,追踪了围绕自筹资金专业学院的争议和冲突在南印喀拉拉邦的演化态势,从中探析不同的公民社会成员(机构、组织和个人)与市场和国家的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上,继“西部文学”崛起之后,乡土文学与寻根文学日益合流,形成一种新的社区化文学。风尚所及,使历史题材作家从《李自成》式的气势磅礴的史诗性巨著的框架中走出来,关注本乡本土的历史变迁,出现了历史题材小说乡土化的新趋势。这种乡土历史题材小说,以作家故乡的历史为根基、以乡音乡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回族文学的创作特征杨继国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过程表明,每个国度、每个民族文学的发展,都在其纷繁多彩、多元多构的现象中客观地、内在地呈现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追求。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多元有机组成部分和一个独立、客观存在的文学范畴,当代回族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尤其是民间文学,很早就引起各民族文人学士的注意。一些民族很早就出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书面抄本并流传后世,一些杰出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有作品乃至文集传世。例如,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的《越人歌》就是公元前500余年时的古越人(南方少数民族)所创作的民歌。又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白狼王歌》则是汉代一个氐羌人部落所作。可见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收集记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作为一项有意识推动的事业,则是在1949年之后。20世纪50年代,在大陆开展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12.
Resistance看似一个简单的概念,可是在中文里面的翻译多种多样,主要有抗争、斗争、抵抗、反抗、反叛、抵制等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一批著作的发表,Resistance成了人类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现今的学术阶段,还有没有必要提Resistance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疑问.本文并不是要重新包装一个死去的概念,而是试图在我们将任何东西贴上过时的标签之前将其清楚地认识,以便读者自行判断取舍.本文先介绍Resistance这个概念早期的发现和使用,全盛时期的丰富内涵,最后分析它对于当代人类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西藏美术的发展为主题,对藏族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弘扬,新唐卡、布面重彩、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非架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参与,女性画家和现代职业画家的出现等现象加以论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美术家通过学习和探索,创作思路变得逐渐清晰和开阔,创作手法更趋成熟和多样化,在西藏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丹东地区的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张涛、于晓威和宋长江等作家的创作实绩为推动辽宁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何建立文学的地标,在历史与文化中寻找创作题材,这是目前丹东地区小说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藏文自传作品早期汉文、日文、波期文自传相比较,通过分析西藏自传作品创作背景和过程、作者和读者类型、作品的叙述模式和写作特点等问题,论证出自传文学在西藏的起源和发展是西藏本土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本土的文化现象.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层面对自传文学为什么在西藏起源早、发展快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化特征、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教授和20世纪中国史学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从一个爱国者走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反映了20世纪一批进步史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其次,他以兼擅博洽、专精而又独具卓识著称于世,这是那些勤奋、多思、富于创造精神的史学工作者才能达到的境地。再次,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大力倡导历史教育、致力于一系列学术组织工作、完成宏伟的世纪工程———《中国通史》的编撰等,则是为数不多的史学家才能做得到的。作为新时期中国史学的一位杰出的建设者,白寿彝教授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学是民族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也是民族社会生活的理论升华。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赋予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文学随着时代发展、民族社会发展而发展,又在正确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协调、不公正现象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自身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作为中国民族文学一部分的朝鲜族文学亦如此。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化和大发展,朝鲜族文坛也出现了繁荣和活跃的局面,呈现了自身的诸多特点。本文仅就迈入90年代后朝鲜族文坛小说创作的实态、特点等进行扼要的分析和归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从30年代起,就开始了漫画创作。1937年,当时在上海的丁聪就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抗战宣传画。上海沦陷后,丁聪辗转于重庆、成都等地,继续以漫画为武器,揭露日军罪行。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相似文献   

20.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