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奇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
据现有资料,女性直到明嘉靖年间才以序跋形式步入戏曲批评领域.她们重视女性的创作和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称许其才华,关注其情感,推崇其品德,往往借以自抒心绪,希望能为女性同胞振臂一呼,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认同意识,在读者中起到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奇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692-697
据现有资料,女性直到明嘉靖年间才以序跋形式步入戏曲批评领域。她们重视女性的创作和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称许其才华,关注其情感,推崇其品德,往往借以自抒心绪,希望能为女性同胞振臂一呼,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认同意识,在读者中起到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奇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01-105
明清女性主要以题写序跋的方式开展戏曲理论批评.在戏曲创作理论方面,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结构和题材处理三个方面,尽管理论水平难以与男性理论家比肩,却独具女性特色,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唐明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1-85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批评体式。建国后关于中国戏曲序跋体批评的研究主要有单篇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等几种形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文献整理、戏曲序跋的功用、戏曲序跋的理论价值评判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冬梅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封建伦理道德使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曲家开始关注封建道德对妇女身心的戕害,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李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7.
刘军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46-50,87
就今所知,明清女性从事戏曲创作始于晚明万历。在现存的24种杂剧传奇中,明清的女戏曲家们用与男性不同的女性视角,躲在虚构的戏曲人物背后真实而深切地表达了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生存境遇、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以及心灵情感。在刻画剧中主角时,人物女扮男装亦男亦女的身份刻意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和束缚,在张扬自我才情的同时,力求探询女性实现自我的途径,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反思男女性别的定见以及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从而具有“颠覆与重构”社会性别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85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9.
胡建次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118-123
雅俗批评是古典戏曲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代得到较充分的运用和阐说。曲论家们从肯定用俗、力主雅俗兼融及从文体质性比较诗、词、曲之别的角度,论及到雅俗,雅俗之论被拓展了开来。发展到清代,雅俗仍然是古典戏曲批评最重要的观照视点之一,曲论家们对雅俗与文体、雅俗与角色、雅俗与科诨、雅俗与曲作者的关系及雅俗融合、化俗为雅、超脱雅俗等论题进行了更广泛、切中的探讨,雅俗之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宋俊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2)
元明清戏曲、小说作为群众文艺,充分关注着群众,尤其是女性的价值。女性的价值觉醒和价值实现,表现出她们渴望摆脱封建樊篱、寻求自尊自主的努力,也体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13.
楼国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54-58
由于中国小说是各种文学式样中成熟最晚的一种,所以依附于小说而生的小说序跋的出现也晚于其他的文学批评形式。与众不同的是,小说序跋一出现就具有比较完备的形式、体系和理论水平。但是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是中国小说批评者的自觉行为,直到近代五四运动以后,胡适才比较全面地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小说序跋的写作,并亲自尝试写作多种形式的序跋,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文体。 相似文献
14.
明清女性结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优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63
明清两代,承续北朝东魏时期“女人社”的遗风,在文人结社的风气、文学家族的教育和交际以及男性文人的支持和引导等因素影响下,女性结社现象大量出现。不同类型的女性诗社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各种社事活动十分兴盛,流传下来的社诗也不乏佳作。因此,女性结社对明清妇女生活史和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宏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9(2):11-1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结合身体诗学、心理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明清长篇世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形象生理、心理、文化层次的解剖,揭示在封建宗法父权家庭中,在各种宗法礼教和道德禁忌上,女性压抑、内囿的处境以及共同具备绝望、焦虑﹑病态的特质,构成了丑怪身体群像。 相似文献
16.
温庆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97-103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停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5):58-62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和清代前期。各个时期拟话本中出现的贞节烈女形象所体现出的贞节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明代中后期的拟话本中的贞节观走向极致,明清易代之际拟话本的描写重点不在宣扬贞节观上,对于贞节烈女的描写大多一笔带过,而清代前期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向传统回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筱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4):113-117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天堂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66-69,95
弹词是主要兴盛于明清 ,流布于南方的一种说唱文学 ,其中以女性创作的弹词最具影响力。女性之所以钟情弹词创作 ,一方面是弹词这种艺术形式适合女性 ;另一方面 ,知识女性藉此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而在她们创作的弹词中 ,或塑造叛逆女性形象 ,或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 ,凸显着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