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虽然认同学术界关于<诗经>情歌中的"风雨"是象征性爱的隐语的观点,但对"风雨"之景的理解却较其他学者的见解更为具体1、明确指出<诗经>中只有<郑风·风雨>、<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等四首情歌既写了"风",又写了"雨";2、通过对这四首情歌中既写"风",又写"雨"和只写阴云风天而不出现"雨"字之诗句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中几个关键词的解释,进一步指出其中的"风雨"是象征男女两性交合行为的隐语,而不是笼统认为"风雨"、"风"、"云"、"雷"、"电"都是象征"男女欢合"或者说都是"象征男性"、"象征女主人公爱情幻想中的配偶现象"的隐语;3、就审美角度和艺术手法而言,其中的"风雨"之景是象征诗歌女主人公在生理、心理和感情的经验层面所达到的阴阳合和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用来渲染凄清孤苦的气氛,以衬托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之体验"的完美结合者,本文正立足于其诗作<流云>之"流"这一"动象",通过对他三种类型的诗作,即"自然之流"、"生命之流"和"音乐之流"的细致探讨,挖掘出宗先生"艺境"理论所对应的另一种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美猴王"貌、言、视、听、思"五事之析,来确定其寓意,剖析其心性,解读"美猴王"其实就是古人在诠释有东方"人的意味"的中国心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精神,进而透过对"猴"游戏的喜忧情结和诚信哲理的揭示,指出<西游记>"美猴王"的心路历程正是滋养中国人心灵和心性发展净化的东方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赋>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命题入手,分析了<文赋>在"意不称物"的"意"、"物"矛盾中,侧重对"意"即艺术构思的研究,在"文不逮意"的"文"、"意"矛盾中,侧重对"文"即艺术表现的探讨,认为将"言"、"意"矛盾置于艺术构思和表现之中去寻求解决途径是陆机具有开创性和完整性的创作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张载关学思想的要旨在于,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进而论证了"气"不消灭的物质永恒论;以"太虚即气"为理论基石,提出并论证了"天人合一"思想;用"一物两体"揭示和论证了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和论证了"太和之道"、"仇必和而解"的中道观、方法论;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论;创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11.
略论《史记》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等篇目中所表述的经济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特殊的现代意义.他以"法自然"为哲学基础、"善因论"为基本理论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因之"、"通变"的原则,对当代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人根据<马氏文通>中"读可作表词"的说法,认为"主谓谓语"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马氏文通>的"读"并非都是主谓词组,"读作表词"的句子一般只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名词谓语句"和"判断句",而不是"主谓谓语句".对于今天公认的"主谓谓语句"句式,<马氏文通>则做了另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三资"企业在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内地先进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该文在对兵团"三资"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兵团"三资"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即完善政策,改善环境,为"三资"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紧扣兵团结构调整脉搏,积极发展"三资"企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高"三资"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具有兵团产业特点的原料基地建设优势;培育和扶持一批"三资"龙头企业,扩大集群效应;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经济园区建设,为"三资"企业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人才,提供支撑,加快"三资"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的初期目标既重视"人谋",又注意到了"不可与之争锋"、"不可图"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则客观上存在着"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之间和"外结孙权"与"复兴汉室"之间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故<隆中对>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6.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存在三个判断词是、为、乃;两个副词非、不."非"为判断性否定副词,一方面与"是"为"乃"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判断义位;另一方面与"不"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否定义位."是"和"不"分别替代"非"的判断义和否定义,是"是"不"组合的条件,也是"是"判断词成熟的条件.<世说新语>中的"是"尚处在刚开始具有"非"的判断功能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陈旉农书>和<齐民要术>一样,以"三才"理论为其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但它揭出了"盗天地之时利"的旗帜,在对天时以及天时与地利关系的把握、对"土宜论"和"土脉论"的认识,对农业生产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这些思想和理论是江南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河北理工大学"两课"学习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两课"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两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一些学生对"两课"性质的认识模糊;有的教师教学理念和知识更新滞后;考试方法陈旧以及教师和学生沟通不够等等.因此;要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应该从营造有利于"两课"教学的小环境;建构新的"两课"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建立"两课"教师走向社会、走近学生的机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模式"是东方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文化的有机延续和时代体现,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中国模式"具有六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生"出来的;二、具有有机整体性;三、具有"时中"特性;四、具有新"王道"特征;五、具有资本精神和逻辑规范性;六、"君子"是中国模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