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一直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许志英先生提出的“以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代表性的一说。该组文章是对该观点不同角度的阐释。其中许志英先生《量变起点到质变起点》是其在今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的进一步补充。该组文章有助于活跃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 ,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 ;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 ,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 ;从创作实践来看 ,现…  相似文献   

3.
张永 《东方论坛》2002,(1):126-128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从创作实践来看,现代文学观念并未因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而停止其内部的调整,仍然为延续着"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一直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许志英先生提出的"以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代表性的一说.该组文章是对该观点不同角度的阐释.其中许志英先生《量变起点到质变起点》是其在今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的进一步补充.该组文章有助于活跃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     
本期的两位作者都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某些阶段的分期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我们的栏目内容已经从质疑性的提问转向建设性的创新。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现象 ,我们希望本栏目能够收到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论文 ,以真正的各抒己见 ,互相争鸣 ,来进一步活跃学术领域的讨论。范伯群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通俗文学研究专家 ,他在讨论现代文学之建立时 ,不但论述了知识精英的现代文学观念如何确立 ,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的结合 ,文人们自觉将文学创作转换为商品 ,用各种不同方式获取经济回报 ,这也标志了现代文学形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本期本栏发表的两篇论文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希望能引起重视。梁启超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但随着对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认识日益明晰,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作家这一点也开始受到重视,有人甚至把他在1901年所写的《举世皆我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诗。然而,关于梁启超的实证研究却相当缺乏。《未刊〈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中的几个问题》是在这方面的一篇力作。许俊雅教授在台湾文学馆新发现一批梁启超游台往来书札,以梁启超与台湾遗老、栎社诗人林献堂的往来书信为主,还包括了与两人相关的亲朋好…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学史研究视角的变化,传统的文学史分期面临挑战,本文试图超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学科疆界,借鉴“时段”理论,采用“转型”视角,提出“近现代转型期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同时区分“核心时段”与“一般时段”,以便把握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的特质,既突出转型,又强调源流,更注重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为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大众传播的崭新载体——报纸,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二。第一、使近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向着更为关切时事新闻的方向靠拢,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主题和内容上的变革;第二、为中国近代文学培养了大批作家群和读者群。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这一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好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     
本专栏这一次推介的朱立元教授、王文英研究员的《略论现代性及其矛盾》和陈广宏教授的《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两文 ,所讨论的虽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和中世文学的开端的问题 ,但却都蕴含着对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正本清源的精神。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迄和现代文学是否已经终结的问题 ,本专栏已发表了多篇文章。然而 ,现代文学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是什么 ,判断其是否为现代文学应该用怎样的标尺 ,却尚未开展集中的讨论。已发表的文章中有的也提到了现代性问题 ,并将之与现代文学联系起来 ,这当然是题中的应有之义。然而 ,现…  相似文献   

12.
刊首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风是有杰出贡献的著名作家。胡风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但他矢志于文学事业的初衷不改。本期发表了《胡风拟改<小草在歌唱>的前前后后》一组文章,下面,我们主要想就此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90年第4期发表了叶长生先生的《法律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一文后,白丁先生发表了《法律语言必须准确恰当》一文(载本刊1991年第1期),对叶文在遣词用语及某些字句安排上提出了异议。本刊本期再发表叶长生的《对几点异议的异议》,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叶、白两位作者在互相肯定对方文章优点的基础上,各自有根有据地申述自己的意见,这种追求真理、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学习的。 学术无禁区。我们提倡这种学术讨论。我们欢迎读者对本刊发表的文章提出批评、建议和修正。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王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是以文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学科”,即使“作为一门文艺科学,它也不同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这就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王瑶《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王瑶全集·卷五》,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是的,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我以为就研究“延安文艺”而言,也完全可以借助历史的方法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细致的文史考证,首先说明了陈康先生的一篇旧文《亚里士多德的Dynamis概念》被重新发现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陈康先生这篇文章中的多个重要观点的阐述,本文指出了这篇文章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表明这篇文章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Dyna-mis概念的多种意义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与Dynamis概念有关的亚里士多德多个重要文本之间的思想关联也是重要的。本文也从发生学方法的角度对陈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批评。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我们在第一期专栏里发表的两篇文章,纯粹是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通过对90年代文学的文学史定位的争辩,唤起学术界朋友对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关注。果然,令人高兴的是当《文汇报》的“学林”版介绍和摘录了专栏内容以后,引起了许多朋友参加讨论的兴趣,本期有丁帆教授的文章,对于近二十年的文学发展状况和90年代文学的定位发表了深入而独到的看法,这是我们要表示深切感谢的。其实,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讨论而言,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学术界重新讨论的兴趣,并不是因为它的新鲜,而恰恰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学者们集体…  相似文献   

17.
本年十一月号《新建设》杂志发表了马寅初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驳斥,一致指出马寅初的理论和政治观点是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现在把这些文章在本刊发表。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18.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①,这一论点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谁编》中多次论述过的。《谈艺录》出版的时间是一九四八年六月。书中阐述的这个观点距今已四十六年了,可是当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时,仍感到那么新奇,那么震惊,还有那么一点点余悸。“文如其人”②这是一个传统的观点。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以文观其为人,这似乎成了一条定理。钱先生以他那明睿的学识,严密的思辨能力,捐介绝招的德性,纠正了文学史上的偏向。立身与立言,论人与论文,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书面语言是一种工具,立言者如何使用这种工具,受制于的往往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定位必须突出其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历史价值的评判;过于强调近代文学的文学价值,非但不能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反而会陷于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只有加强近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阐述,重视非主流文学的研究,才能将学科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才能完整真实地展示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示其对现代文学发生影响的前驱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究竟从何时开始了新文学的现代转型,有很多种看法.王铁仙先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一文从文学创作和文学主流的角度去梳理现代性在文学中的表现,用一种文学的本质理论去重新思考文学的转型问题,在对文学现代转型以及双重本质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分期的"1918"说.这种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很多具体问题,对当下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启示.我想关键的不是确定文学史的具体分期问题,而是搞清楚真正现代性的文学是什么,我们的文学发展中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正本清源,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