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园诗社是岭南最早出现的文人群落,后世史籍对诗社活动均有著录,但史料记载的结社时间及南园五先生具指何人却不一致。通过考证,南园诗社当结社于元末,南园五先生指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通过诗社交流,形成了诗主性情、汉唐兼学的共同主张。南园五先生相继入京后,一方面与各地域诗派进行广泛交流,另一方面极力维持内部往来酬唱,并且不断强调其核心诗论,从而使岭南诗派在全国崛起的同时,保留了地域特色。嗣后,明清两代的岭南后学,对南园五先生的结社传统、诗学路径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代际传承,从而建构了岭南地域诗学传统。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构建,彰显了一条地域领袖诗人提倡—地域文人集群响应—地域外传播与特色强化—地域后学代际传承的地域诗学构建路线。  相似文献   

3.
从元明之际的时代转折特征与南园诗人群体的人生遭遇,重新探讨了南园五先生所代表的南园诗社的构成过程以及所体现的诗学意义。文章认为,南园是此一诗人群体初次结社的地方,是他们元末生活与人生情趣的体现。入明之后,他们无论是做官还是隐居,几乎均遭逢到巨大的人生挫折,不幸者送掉性命,侥幸者也备受贬谪磨难。于是,南园便成为他们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记忆中自由的象征。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反复的美好回忆,使得南园成为像玉山草堂那样的雅致园林,使得南园诗社成为如北郭诗社那样的诗学流派,使得南园五子成为如吴中四杰那样的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南园前五先生的生平,并对五人的诗歌作品分别作出评述.五人中以孙蕡名最著,成就最大。南园前五先生结社于元末明初,开岭南有明一代风雅之宗,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近代。  相似文献   

5.
江南地区在历史上结社活动最为活跃。清代道光年间和光绪宣统之交,江苏太仓先后出现过“南园秋社”、“南园赓社”两个诗社并构成一个系列。但关于这两个诗社,世人似乎不大了解,甚至在介绍时存在不少严重的错误。而通过考察,可以理清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纠正相关的错误认识,并且为地方文化建设事业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南自汉开疆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中国最边远的州郡,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作远谪罪臣的流放之所。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谪居昌化军三年,在海南当地留下了不少遗迹。有着"海外五逐客"之称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等五人,是较早的在海南留下笔墨的贬谪文士。在他们所作的谪琼诗中,不乏从正面或侧面描写海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这些篇章不仅为后世了解、认识海南提供契机,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文选》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对后代的影响极深 ,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并曾一度成为一门“显学”。而作为文选学奠基人的李善和五臣 ,在历史上却有不同的命运 ,世人多重李善注而非五臣注。这对于五臣是不公平的 ,也不利于文选学的发展。公正地看 ,五臣注也有其独到的、不容否定的成绩。应该说 ,李善注与五臣注二者是各有优劣、各有千秋 ,不宜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惠州学院主办了2013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特别是对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展现了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市民》2006,(2):38-43
请狗狗当医生? 15年前.当来自英国的谢罗便臣决定在香港开始“狗医生”项目时,所有人都认为这足天方夜谭:怎能把“脏兮兮、臭烘烘的,不卫生的狗”带到医院里,更甭说让它们探访病人!  相似文献   

11.
唐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众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 ,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 ,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河洛地区诗人众多,诗人群体构成复杂,诗歌创作内容异彩纷呈。应制诗人群体出现较早,它以君王为中心,在群体的形成和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自觉性。河洛诗人群体的应制诗包括政事应制、宴饮应制、游赏应制、礼拜应制、送别应制等内容。河洛应制诗折射了唐王朝的政治变迁和历史兴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成熟,它是唐代河洛地区人文风流的真实镜像,掀起了河洛诗人群体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3.
甲申之变可以看作遗民诗僧们诗歌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国变前,为诗更多表现个人思绪,诗歌风格趋于清冷幽静、自然诙谐;国变后,注重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善为兴亡之作。这类兴亡诗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兴亡之感,风格慷慨悲凉,忧愤深广。  相似文献   

14.
理趣诗是指既蕴涵哲理性,又具备诗的审美趣味的诗歌作品,理趣诗的创作在宋代出现全面兴盛局面.宋代理趣诗的繁盛,植根于宋代社会独特的文化环境.文章梳理了理趣、理趣诗及相关的几个概念,对宋代理趣诗做了分类研究,并辨析了文学家理趣诗与理学家理趣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6.
论宋人的"诗人诗"、"文人诗"与"儒者诗"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依诗歌内容的学派属性或作者身份,将诗分为"诗人诗"、"文人诗"和"儒者诗"。这种分类,是学术派别促成诗歌新变的反映。特别是"儒者诗"的价值定位及理学家的诗歌史重构,开历史上以学术干预文学创作的先例,表现出理学家文学观的狭隘;而这种不遵循文学规律的"新变",只能造成诗歌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叙事学倡导从共时性的角度探讨故事讲述的模式及模式之下内蕴的深层结构,从而达到对某种共同的文化精神或心理即"价值"的认识。以此观照元代"逐臣孤子"类杂剧就会发现:一、其人物是毫无"特性"的模糊存在;二、其情节是淡化和弱化了的"误会"性冲突;三、其"故事"是二元对立的环形结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循环结构隐喻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只是"皇帝轮流做"的改朝换代而已,并无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