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保证科技作用的正确发挥 ,必须树立科学的科技评价观。为此 ,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和消除传统文化的科技评价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的科技评价观和西方技术决定论的科技评价观的错误影响 ,树立起“科教兴国”和“科技以人为本”内在统一的科学的科技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技术决定论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建构论的兴起,技术决定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转而式微。  相似文献   

3.
"完美的罪行"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是理解其后期技术哲学思想和有关实在的形而上学观的关键。鲍德里亚所谓的"完美"不仅包括技术功能上的完善和至善至美,而且还包括了意愿和意志的要求。"完美的罪行"的形而上学的表现,就是对实在的谋杀,它与仿真和虚像所导致的符号的无限增多密切相关。"完美的罪行"的思想,表现了鲍德里亚的技术决定论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以性别观和技术观的嬗变为视角,考察柯旺的技术研究进路及其特点,认为她的技术思想经历了从“技术决定论”到“建构论”的转向;其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家用技术、生产技术到生育技术的基本变迁;研究视角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社会建构性,逐渐转变为强调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文化动力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批判过程实现的。他们通过批判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决定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性决定论等,逐步确立了文化动力观的唯物主义基础。晚年的恩格斯又批判了"经济决定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动力思想。  相似文献   

6.
技术决定论在信息时代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决定论,它是"信息社会"和"信息主义"的共同理论基础.信息社会理论主张当代信息技术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而卡斯特的信息主义则将其直接建立在网络和计算机之上;信息社会理论与信息主义虽然都主张当代信息技术对今天社会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它们在统摄性的大小、学理性的层次、可扩展的空间尤其是同技术决定论的直接关联程度上,还是存在若干差异的,分析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决定论本身的存在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7.
伯格曼受库恩"范式"思想的启发,把"范式"的思想应用于技术,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座架"的思想,实现了从对技术抽象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研究到以技术经验层面的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对现代技术有所作为,从而为发展聚焦的技术提供一种可能选择。解析"装置范式"技术本质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合理性,可以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技术范式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代表的区块链技术,是密码朋克的一种当代表现。20世纪60年代,控制论思想和美国兴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技术乐观主义,这种技术乐观主义以技术为载体,以控制论为指导,以地方自治主义为依归,以全球为视野。这种理念在今天凝结为区块链这一技术形式,并借助这一技术形式开始对人类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全球治理作为最为广泛的人类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式,当前正面临着危机。危机的表面形式是行政失效,背后的实质则是政治冲突。全球治理这一概念正经历从行政向政治转型的挑战,从而承受着来自行政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区块链技术正在被运用到全球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在通过技术提高全球治理行政效率的同时,其内涵的理念也将为解决全球治理的政治危机产生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期推动全球治理平稳发展的中国方案,区块链是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参与并运用该技术以完善、推动和重塑全球治理,既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与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渊源关系 ,它是在新时期对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科技生产力思想、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观点、发展高科技的思想、对外开放的科技交流观、自由争鸣的科技环境观以及科技人才观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从技术的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技术观的演进过程,即技术决定论——部分条件论——条件总和论三个阶段。现代技术观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