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对河北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作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提高政策的影响性与广泛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与整合性,向科技管理要效益;提高政策的创造性和可操作性,落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提高政策的引导性和长效型,培育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等增强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排头兵,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我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进程、建设创新型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摸清我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家底,分析人才队伍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颇为重要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及其创新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利红 《河北学刊》2012,32(4):138-141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富竞争力的活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心理、素质能力、行为和绩效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但在目前的中国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技人才管理中,还存在着科技活动过度行政化、功利化、程序化和大众化等问题,为了改变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中的上述问题,需要实施切实的创新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河南,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创新型河南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系统过程.在地方高校服务于创新型河南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四个方面.一是要实施分层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科技创新;二是要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三是要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支撑体系;四是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5.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创新型新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深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根本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科技惠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才开发机制的创新是山西经济腾飞和兴晋富民的必然要求.人才是第一资源,而科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和载体,山西要留住和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必须认真探索机制的创新和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基本要素和两型社会内涵,此为长株潭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在具备可比性原则的基础上,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内容,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近年来长株潭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加快长株潭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需增强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资源培育、投放和建设力度,构建和完善创新型城市群发展的创新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涵、特点及找出我国差距的基础上,指出要缩小该差距,其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而要建设这支队伍,又必须以创新发展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结构有待改善、研发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通过分析华为科技人才梯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可知,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当挖掘、培养和激励三管齐下,实施精准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搭建"应用型"培养平台,并打造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此外,企业创新型人才本身应加强内在驱动系统的构建,不断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自主创新体系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体系既包括创新要素、基础机构、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内容,也涵盖学术、科研、技术、产业、市场、政策、文化等多个范畴和环节。构建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体系重在加强科研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支撑条件、宏观管理体系和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除就业市场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相当欠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的,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虽然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从制度建设、建立竞赛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建设、推进实验室开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几个方面来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使之得到健康、深入、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机制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与财务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过程适应能力和满足市场需求能力密切相关,而创新主体意识、激励机制、创新战略选择等方面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机制)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策略,为我校机制专业的发展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竞争格局深刻变革,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把实施新的人才战略作为首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创新发展、"网络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网络空间安全潜在风险化解以及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角度,全面阐述网络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我国网络人才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布局零乱等诸多问题,提出通过积极营造尊重网络人才的生动局面,切实遵循培养网络人才的内在规律,全面集聚激励网络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及大兴留住网络人才的蔚然之风等具体措施来加强网络人才建设.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人才理论,而且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持续做好网络人才工作的思想武器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全球化需要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拥有强大工程背景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结合当地特色,从管理机制的调整、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入手,以“一体两翼”为工作思路,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机械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业4.0的大背景要求,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和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械类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平台建设。文章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我校在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法与措施,总结了该实验室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自主创新能力,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水平。地方政府对建设地方创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发展经济和提升竞争力产生了制约作用。故而,激励和引导自主创新政策成为我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创新依赖知识和人才。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对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尤为重要。因此,针对吉林省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从制度层面找出制约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因素,力图构建加快吉林省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科技人才对吉林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更需要千百万企业的主动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突破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瓶颈,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产研结合的"上海三维药物研究中心"10年探索,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施路径,包括合作方式、推进机制和配套条件等的实践认识,提供了可以为社会所分享的"产研结合制度创新"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