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76)16·10 宜考察 “宜”,劳氏释“宣”,可从。 (77)16·11 将军使者大守议货钱古小萃不 为用政更旧制设作五铢钱 “古”下一字,劳氏《考证》释“恶”(21页),可从。杨君石门颁、耿勋碑等“恶”字写法与此相近。“古恶小萃”,劳氏读为“苦恶小碎”亦是。“政”当释“改”。 (78)17·11 □□□爵公士以上 “爵”上三字,劳氏释为“幾□岁”(2590号释文。10137号重出,未释“幾”字),似可从。 (79)18·2A  相似文献   

2.
释“士”“寺”郑慧生甲骨文里有等字,它们表示雄性的牛、羊、豕、鹿……象阴茎,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后来这些字统统作牡,羊、豕、鹿归类于牛,变为士。牡字的偏旁就是“士”。《说文解字》说“牡,畜父也,从牛土声”,“土声”之说是错误的,这一点,段玉裁已经感觉到...  相似文献   

3.
“黎民”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有三种解说。第一种,《诗·云汉》郑玄笺“黎,众也。”第二种,黑发的人。《孟子·梁惠王》朱熹注:“黎,黑色。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世。”第三种,黎族人民,杨筠如《尚书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上述三说,乃循《诗》、《书》、《孟子》三书行文作解,故歧义纷出。今人释“黎民”一词,大凡因循上述三说,未察其本原。弄清“黎民”一词的本义,“黎”字是关键。就目前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确认是否有“黎”字。因此,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云:“…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5.
王宏超 《云梦学刊》2006,27(4):38-39
中西传统学术概念与今日学术之界定是不同的。从“学术”含义而言,《说文解字》谓“学”与“教”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雅·释诂》则谓“学,效也。”《说文解字》释“术”曰:“邑中道也”,引申之义为门径、方法。可见,在传统语境中,中国古代学术具有通识教育的倾向,与西方古典学术概念类似。在西方古典学术传统中,与学术相关的真理概念具有宗教、道德和认知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6.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7.
一、丑叉: 丑诧 丑姹 恶姹 恶叉 噁咤 兹各举一例如下: 《赵礼让肥》三。白:“当年应武举去来,嫌某形容丑叉,以此上不用某”。 《铁拐李》三[鸳鸯煞]:“畅道我残病身躯,丑诧面皮”。 《西游记》二本七出[斗虾蟆]:“金甲白袍灿,银装宝剑横,显恶姹的仪容”。 《大战邳彤》三[伴读书]:“则你那恶叉雄威除残暴”。 《齐天大圣》三、白:“真乃是蠢鲁之物,丑姹之形。” 同剧一、白:“三天神鬼尽皆夸,显耀千般噁咤”。这六种不伺的写法,实际是一个词在形体上的变化。其意义均指长相丑陋。诃尾“叉”、“诧”、“姹”、“咤”皆为同音语助,不为义。在现代汉语中,“丑”和“恶”的意义范畴较古代缩小很多,“丑”为“美”的反语,“恶”为“善”的反语,泾渭分明,不容混淆。而在古汉语中,凡不好的事物皆可谓之“恶”。“恶”既是“善”的反面,也是“美”的反面。例如,《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把粗衣劣食,说成“恶衣恶食”。《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这是把所谓低贱的职业,说成“恶业”。晋·陆机《猛虎行》诗:“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把难看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识中的主导因素,是最高层次。它标志着主体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对从事艺术活动的审美个体而言,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需要、崇尚和追求;当它凝结。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后,便构成艺术的特定的基本面貌,形成一种审美类型。“合作”作为传统绘画审美理想的整体实现方式和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底蕴,故而,对这一类型的探讨也就顺理成章。一从词源学上考察,“合作”二字早在中国早期文字即金文中便已单独出现。它们的本义按许俱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各为:“合,合口也,从从口”;…  相似文献   

9.
<正> 一、孔子的审美理想是美的人生境界关于孔子的审美理想,有关文章和著作论述颇多。不过,假如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大多数论者还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抓住孔子明确提到“美”字的地方进行探讨。事实上,孔子对“美”字的使用很不统一,内涵也很不固定。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里仁为美”(《里仁》),以及《尧日》篇提到的“五美”等等,这些“美”字的含义大体上相当于“善”。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民”牢地六见;“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览民德焉铝辅”、“相观民之计极”、“民好恶其不同兮”。王逸<楚辞章句>一律释为“万民”。游国思主编<<离骚>塞义>按日:“民生即人生,本书多以民代人,下文终不察夫民心,相观民之计报,民好恶其不同;<哀那>民离散而相失,皆是也。”其实,这六处的“民”字涵义并不全同,有细加区别之必要。<说文解字》云:民,“众荫也。从古文之象”。萌即“氓”也,“虽也,从民亡声”。《康熙字典》释日:“按民字之义非一。有总言人者,《诗》天…  相似文献   

11.
“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詹世友一、“教化”释义“教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一种政治─—伦理措施,比如“明人伦,兴教化”之类。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是说,统治者施行政教伦理措施,百姓则仿效之,以建立一种清明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构建和内涵折射出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道德传统和文化观念等社会信息。通过对出现在经典文献和字书中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女性在古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非主导地位的和非正统的非主流群体。具体表现在古代女性的名字称谓具有特殊性,表示女性构件的“女”部与表示男性的构字部件具有不平衡性和非对称性,古代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有极其苛刻严格的审美标准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曾被郭沫若称之为“响彻干古的名句”。然而中学课本及某些古诗选注本对“酒肉臭”三字采取望文生义的解释,以为所措是豪门中“酒肉多得腐烂发臭”,这实际上是误释了。臭,即气味。《辞海》中对“臭”字的解释是:“气通于鼻皆日臭,无香秽之别。《易经》中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其臭如兰”,就足以说明这问题。所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应释为;豪门府中飘出的是酒肉的香气,而路途上却是冻饿而死的穷人。被误释的杜甫诗  相似文献   

15.
历史性:汉字阐释的原则黄德宽,常森安徽大学程树德《说文稽古篇·凡例》云:“《说文》为汉人所作,其中字义,可以发见汉以前之逸史、制度、风俗者不少,亦断代为史之一种”。①事实的确如此。《尔雅》之后,最能从小学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著作,首推许慎的《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6.
一释“君子” 《古玺汇编》19著录一方古玺: 原释“计口”。第一字不释,第一字释“计”,实误。“计”字古玺作,习见“计官”,如《古玺汇编》137—140,均为“计官之玺”。此字当释为“信”,古玺每称“信玺”,“信”字作、或,前二形易与“计”字相混,但“信”每与“玺”连用,或作吉语玺。所以从字形、文例来看,“信”与“计”迥然有别,不难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其中“屋漏”的解释,各说纷纷。毛诗传曰:“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曰:“屋,小帐也;漏,隐也。”高亨先生则认为:“漏,借为(?),屋中之鬼名(?)。”以上诸说,都不能令人满意。考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屋字下;“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于上者皆曰屋,天子车有黄屋。”段氏阐明了“屋”字的本义。在先秦的典籍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印证:  相似文献   

18.
1、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叶圣意不坠 本条有两个“伦”字。范注、郭注引《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这是将“伦”字训为有次序、有条理。“论者,伦也”四字,各本大多以为“论”指的就是“有伦次”。此解固然并不为误,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其他的如诗赋、史著、诸子等,难道就不需要讲究伦次了吗?用今天的术语说,以“有伦次”解释论述性著作,是否抓住了此类撰著的本质特征?此“伦”字的训释是否还应再作推敲? 《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这是说“伦”字亦可训作道、道理。《礼记·中庸》:“今…  相似文献   

19.
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留下了丰富的记录。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一、《楚辞》、《汉赋》中所见之“神”、“鬼”、“灵”“巫”“觋”、“祝”神、鬼、灵、巫、觋、祝在《楚辞》、《汉赋》中交替出现,现据统计所得分述如下:(一)单称“神”,达70例,详见注①。(二)单称“鬼”,得6例(《山鬼》标题不算)详见注②。(三)“神”、“鬼”连称,得8例,按单出递增一倍…  相似文献   

20.
析帚     
帚字向有歧说。《说文》:“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蒋善国先生在《汉字结构及其流变》中,释帚:彐,帚毛;巾,帚柄脚;冖,置帚的架。两说皆不可从。帚,以及许多从帚的字屡见于甲文,可知帚之制作并非始于杜康。帚,有竹有草,因地制宜。所以,彗字篆文从竹与不从竹并见。《说文》释彗:“扫竹也。从又持甡。彗或从竹。”今民间仍呼彗星为扫竹星。《尔雅·释草》王彗:“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