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之悲愤,从流水意象的隐喻、文本的内部叙述、文本互文性、诗歌的叙述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考量,《将进酒》抒发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形上悲歌,是道教徒视野观照下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及其超越方式的形上追问。这种对生命的悲慨与追问也是魏晋诗歌中有关生命悲歌主题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4.
《雪夜林间停驻》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篇。学界对该诗解读各异,其重要原因是对诗中代词所指理解不同。弗洛伊德对人格的三层划分有助于解析诗中他和我的多种指代可能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对此进行心理分析、文本细读、文体分析以及词汇学等相关的研究对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6.
7.
意象乃寓"意"之"象",是诗歌的最小艺术单位。蒙学经典《千家诗》富含意象,文章以谢枋得主编的汉语版本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千家诗》(Golden Treasury of Quatrains&Octaves)为研究对象,从意象分类着手,探寻许渊冲先生英译三类意象的方法,以期获得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得以传递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铸剑》这篇极具试验性色彩的短篇小说里,结合当时黑暗中国的时代现实,鲁迅先生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浑然天成地杂糅在了文本近乎哲思类的叙事话语中,在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背后,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哲理:和具体的个人一样,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层面。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失控,将会带来既定社会秩序的失衡、错位乃至倾覆。只有当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在象征着自律、规范和理性的"超我"的指导下对构成自身的"本我"进行有效的克服,整个社会机体才会重获稳定、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结构的探讨,缘于学术视野的不同而呈现出面貌各异的景观,西方新批评的形式语法,深层结构,中国传统的因文叙事、三复情节,等等,而概观言之,多数学者拘执于文学的表面结构与形式因  相似文献   

10.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卢仝以其独树一帜的奇险怪异、滑稽幽默的诗歌风格在唐诗史上自成一家。“卢全体”的艺术特征主要在其题材的怪异性,主旨的批判性,语言的趣味性,风格的怪异滑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边城》最为集中地表现出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寄托着他对理想生命形式的热切期望。小说一方面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处理得非常模糊,另一方面对故事发生的空间即环境却处理得异常分明,通过这种特殊的时空处理方式构筑起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生命形式。这使边城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同时,在《边城》的深层意义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理想生命形式的消解模式,这表明沈从文游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言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古典声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论述了古典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主要包括作品的音乐内容、表现方式、创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山水"是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给人一种超然的审美享受。中国山水画所描绘的既是真正的宇宙自然,又是最高尚纯化的人格世界,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其理性之纯,是返璞归真后的艺术真实,其境界之美,是山水画家的个性与灵魂传达出的生活神韵。中国人要做中华文化之美的传承者,就必须回到创生中国画的文化母体里修养身心,寻求祖先精神智慧的启迪,领悟这个优美民族超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史例可以说明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梅村体是长庆体的变格,但其中都充满着浓烈的黍离麦秀之感,所不同者在于一为乱世之音,一为亡国之音.诗人感伤兴寄,作垂戒之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