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伊阿努斯文化古罗马神话中有—个双面神伊阿努斯,他以前后的两副面孔。终结了过去而又启示了未来,成为划分两段漫长时限的界标。所以,当我们在谈论伊阿努斯精神的时候,我们就站在了历史的分界限上,乔伊斯作为“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的伟大诗人”,他宣告了19世纪末日的到来和20世纪欧洲意识流小说文学的诞生,从而成为欧洲现代文学史上划分两个时代的里程碑和艺术中的“伊阿努斯之神”。乔伊斯植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土壤,早年深受易卜生和契诃夫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后来经过刻意开拓创新,汲取了当时的心理学、美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在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基础上,完成了他由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过渡。他通过《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这样一个创作系列形成了由写实小说家向意识流小说家转变的创作轨迹。并以辉煌的创作成就和登峰造极的意义,划分和联系了英国传统文学和意识流文学这两个创作时代。正如庞德和艾略特认为的那样,《尤利西斯》是《荒  相似文献   

2.
陈萍 《社科纵横》2007,(10):169
詹姆斯.乔伊斯奠定了意识流小说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使现代英语小说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乔伊斯通过对三个核心人物的描写和人物潜意识的挖掘,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作者与人物内在间距的自觉控制是乔伊斯写作的显著特点,在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伊芙琳》对此的体现最具典型性,集中呈现了乔伊斯操作文本的匠心。由于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伊芙琳在都柏林北墙码头近似疯狂的行止,使得这部小说显得艰涩费解,在众口称颂的同时,也引来颇多歧见。本文拟以艺术家与人物的内在间距为着眼点,从乔伊斯的“瘫痪”和“显形”两个概念入手,并通过细查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试图廓清《伊芙琳》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本刊与本院文学研究所、作协黑龙江分会、《文艺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于8月12—16日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江苏、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作家、评论家、研究人员、编辑、大学教师和研究生五十余人,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讨论了近年来小说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同时,对小说创作的当代意识和文化意识等问题,也交换了看法。大家在充分肯定十年来小说创作的成就时指出:当前小说创作已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异彩纷呈,把原有小说的写法、规范、模式突破了,“探索”与“突破”是其两大特点。由于探索,才打破了单一的格局,带来主体意识的强化,作家的思维空间拓展,表达方式、感觉方式的更渐,使小说视野从单纯的社会性主题,转移到生活的更深层次。作家由被动到主动,由寻找题材到寻找“自我”,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消费强势启动的当下社会,贾平凹小说的“卖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为当代文学呈现了一个具有鲜活日常生活观感的文本世界,成为全球化、城镇化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他作品中神秘的超现实生活,对于喜爱追新逐奇的文化大众来说,可谓是投其所好;赤裸裸的性与精美的文化包装,也为贾平凹的小说文本制造了大量“卖点”。  相似文献   

6.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选择题材、开掘主题。表现角度上。还是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新的艺术追求。其中,在艺术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这就是传统的小说结构被突破,“开放性”结构小说愈来愈多地被作家们所重视。 开放性结构小说是与传统结构小说相对而言的。它在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或以抒写思想感情为基础去结构作品。传统小说往往注重“形”、“神”的直接描写,表现主题。通常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组织结构,线索分明,情节统一完整。开放性结构小说比传统小说来得更…  相似文献   

8.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9.
1984年这个年头,虽然被英国作家、记者乔治·奥威尔以它命名的小说描绘得很丑恶,却是一个有用的标志,我们可以由此回顾和思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意识形态。1948年,冷战达到一种新的非理性主义程度,奥威尔写了他这部辛辣而又尖刻的著作。当时,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失败了,中国的革命力量日趋壮大,西方企图通过其所谓“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主宰。  相似文献   

10.
徐凯 《学术交流》2007,2(1):160-162
受独特的人生观、小说观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李渔的短篇小说在浓郁的娱乐情调中,充满了劝化性的说教,但这些只是表征而已,喜剧性才是其创作的内核和宗旨。这也使他的喜剧远离了忧伤和痛苦,成为一种“娱乐喜剧”、“轻喜剧”。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因其杂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个性鲜明的文风被誉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当代并不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自由思想者".相比之下,对于他的小说艺术,人们的接受多少有些迟疑和保留.在知识界,人们似乎更愿意把王小波视为我们时代难得的学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优秀的小说家.然而王小波真正热爱和专心从事的是小说创作,或者按他自己的说法,小说才是他的"正业".1王小波自幼喜欢读小说,二十来岁开始尝试写小说,为了专心写小说,于1993年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如果不首先了解王小波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很难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2.
尽管对普希金的个性、生活与创作的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对我们来说,普希金至今仍是一个谜。对他的“生活—创作—感知”这相互密切关联的三位一体进行综合研究,便可探知普希金作为人和诗人的“奥秘”。在充满生活激情的诗歌作品中,普希金以神语形式来反映现实:他以自己活生生的印象和感受来创造富有诗意的神话——关于爱情的神话、文学神话和历史神话。因此,当其他民族在袭用他的诗歌手法时就会立即发现意料不到的、这位艺术家创作个性的棱角。  相似文献   

13.
杜萌若 《学术交流》2006,(7):155-158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主义”的核心,布莱希特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布列松理想的“电影书写”中的影像和声音是自在自为的,模特儿在行动,在说话,可他没有也不需要演技,他并不是另一个人,仍是他自己。布莱希特与布列松在表演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其实是两人关于艺术本质和功用问题迥异理解的具体体现。布莱希特倡导演出和观剧中的“间离效果”,着眼点并非仅仅在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涵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用的。布列松是艺术宗教的信徒,在他那里,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便是令我们在一瞬间感知到“实在”的神秘与无限。  相似文献   

14.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15.
罗俊忠 《江右论坛》2007,8(7):62-64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他的小说没有较强的故事性,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同时,作家又总能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对自己在小说文体的散文化上是有着充分自觉的,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相似文献   

16.
一、珍惜志怪小说这份文学遗产作为古小说的一种类别,志怪小说似乎一直受到歧视或批判,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中说“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列举了他所认为这一类作品之中影响较广的一些代表作。接着他进一步就题材内容有所分类,肯定了“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继而,他说“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实际上,他除了对服食求仙以及因果报应这两类作品给予高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历史。所以“人”这个范畴在社会历史理论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神学统治的古代,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把神看作人类社会的主宰,认为人的一切都只能听命于神。所以,在那时的社会历史理论观点中,基本上没有人的位置。虽然也谈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但是他们只是作为神的意志的体现者、神的化身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哲学,在批判封建神学的斗争中,才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把人放到社会历…  相似文献   

18.
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的时期的代表,李渔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包括自己创造的描写模式、叙事体制和喜剧性语言风格,投入到了被当时正统文坛视为“末技”,而他不以“末技”待之的话本小说领域,在至为程式化和个性化的两个极点上,架设起了推进话本小说革新的杠杆,使这种文学体式的内在文化素质和审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使他自己成为以生命和才华革新我国话本小说的最后一个革新家。木文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9.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蒋子龙同志的《蛇神》,评论界曾予以热切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小说旨在“揭示‘文革’十年使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和变异”,并据此给《蛇神》归纳了两点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造成作品总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推进匆忙,人物心理变化突兀;扬优藏拙的艺术活动偏离了文章主旨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参阅《小说评论》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十分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论者所提示的“失误”,是同他们对《蛇神》主旨(即主题)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些同志显然没有真正理解《蛇神》的主旨,因此也就无从准确评价作品的得失。本文主要想就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主旨)作一些探讨,并对小说作者表现于这部作品中的探索与追求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