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和可持续发展重大威胁。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深入发掘产生这类生态危机的思想和道德根源,从根源入手,根据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政策和构想,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节约思想,用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体系,旨在从思想道德上消除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逐步抑制并最终除掉引起生态失衡的威胁,使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异化消费、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构建之间关系的考察,认为当今社会的经济无限增长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的异化消费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进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把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结合,倡导构建生态社会主义,其论及的某些思想观点与理论问题尤其是绿色社会主义范式的提出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水资源开发又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协调规划确保水源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南水北调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赵心梦 《领导科学》2021,(1):126-126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度,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以此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我国经济学类较为典型的系列教材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导论》(李欣广著,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推进了生态理念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有机融合,系统阐释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向“绿色、生态、文明、美丽”的发展路径转变。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生态经济观”视角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比如超越环境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的生态阈值,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失衡以及生态反馈缺乏实时适时性,生态预警机制缺失,生态反馈评价机制缺失等,初步建构有机生态经济路径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崔巍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346-34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在新时代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多世纪的消费主义观念和行为造成的生态和环境的现实问题,推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和思想来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成“以人为本”。马克思在他的学说的创立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的人本思想,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相关内容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思想的当代解释及在我国的发展,从而分析出其人本思想对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工业国家的暴力革命理论,被开创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在中国农业社会“落地生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今改革开放,则同样需要理论上有创造性突破,又能在中国“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0.
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生活,受到特定的文化生态的制约、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换言之,青少年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也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被教化成社会人的,这种教化功能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化生态最终决定着社会主导性价值观,从而为其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规定一种可以共同接受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机马克思主义及有机“生态哲学观”等理论,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比如有机整体性生态思维的缺失,二元论、机械论的否定性,个人无度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和共同体福祉观相矛盾等。初步构建有机生态哲学路径——建立并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性以树立有机整体性生态思维、超越二元论和机械论以坚持有机整体论和有机联系论以及坚持有机范式和极限范式以追求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要旨,以实现减少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李煜 《经营管理者》2015,(3):218-2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都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阶段,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没有太多的借鉴经验,难免导致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需要正确把握"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辩证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只有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完成法治与德治的整合,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透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美丽中国进行解读,研究其给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内政治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它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对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充分体现。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有助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伦理学以生态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实践哲学。通过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和提高,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推进其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浅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伦理依据之一,其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环境伦理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嬗变,已经影响到当代环境立法与实践,必将对整个传统法律从理论到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深入开展环境伦理学研究,有助于新型现代价值观的确立,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大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分析了农民的特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其领导集体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对当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诞生于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反映。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现实性与可能性,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理论,二者的优秀思想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发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的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本文重在分析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及人本位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从而思考厘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